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大众和短期支教队各自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通过两份分别针对大众和短期支教团对支教看法的问卷,我们挑选出其中最具矛盾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支持短期支教还是长期支教?在这个直接决定支教类别方向的问题上,大众一方比例为57:55,几乎持平。而短期支教队的答案比例为15:1,却是一边倒向短期支教。曾有调查,做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基本上为大一大二的学生,这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实情相关。除去平时上课,能腾出暑假时间的大多还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而站在大学生角度考虑,如果不把教育或公益当作人生事业,如果没有相关政策,极少数大学生会选择长期支教(至少一年时长)。
二是在短期支教中收获最多的是谁?53.69%的大众认为是支教大学生,40.27%认为是支教地孩子。这个问题和“短期支教对支教地孩子有何积极或消极影响?”类似。双方给出了有点微妙偏差的答案,有79.17%短期支教队认为存在积极影响,其余认为可有可无或者无法判断。而大众尤其是未参加过支教的大学生认为存在积极影响占64.81%,3.7%认为是消极影响,其余认为可有可无或者无法判断。一边是大部分积极和少数中立,一边是仍有少部分人消极看待。做个粗略的算账,一个短期支教队10个人左右,一场短期支教10-20天,支教队路费和教学工具等开支平均5000元(仅不含食宿),其中路费不好计算,而吃饭,支教志愿者在哪都得吃饭,费用可以不算在内。但如果受支教的100个孩子中出现10个,甚至只有一个孩子受激励改变人生,用5000元换一个孩子的美好生活是很划算的,那么这种支教队带来的影响就应该是积极的。
三是支教团队的食宿问题。93.25%的支教团队都是自己做饭,而存在21.48%的大众认为支教团是去支教地机关食堂吃饭。要知道一天的日常课程下来,就耗尽了支教队员很多的精力,除教学的本职工作外,他们还担任着各自的任务,例如安全组、宣传组、后勤组等等,如果支教地能提供食堂解决支教团的饮食问题,支教队员能更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支教团队都是自己做饭,合理安排,各司其职,在做饭的过程中体味生活,增强团队凝聚力。再者,有25%的支教团实在空置教室打地铺睡觉的,有29.53%的大众也是持这样的观点,这两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支教地条件艰苦,大众认为大学生需要培养艰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四是对大学生而言合适的短期支教地。33.56%的大众认为短期支教团队会选择去贫困地区(山区)支教,认为选择去贫困地区(非山区)的则为29.53%,而20.13%的大众认为会去普通乡镇,而短期支教团则有50%选择了到贫困地区(非山区)支教,各18.75%的支教团选择了到普通乡镇和贫困地区(山区)支教。因为是大学生团队,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安全问题要放在首位,为保障队员们的安全,通常会优秀考虑需要受支教的非山区的贫困地区。然而,我们要意识到一点,不是配备有高新的多媒体教室、崭新桌椅的地区就不需要支教,硬件跟上了,但未必师资力量能到位,所以,并不是说经济不发达地区才需要支架。再者,不仅西藏、青海、四川、云贵等偏远地区需要支教,处于东南沿海的山区也同样需要支教,希望社会能更关注山区的教育。
大学生支教饱受诟病,在部分大众甚至很多大学生眼中,支教大学生打着公益的旗号跑去消费人家的苦难。他们没有看到支教队选拔队员的严苛,没有看到支教大学生辛苦备课,挖空心思的只想给孩子们更好的陪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410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