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星与心源”三下乡团队积极响应号召,为保护和发展传统古村落,保护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保留乡土记忆和乡土情怀,守候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指导老师李喻的带队下,于7月23日前往河源龙川黄岭村展开一系列有关“最美古村落”的调研活动。
调研走访·初印象
河源作为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拥有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也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了大批独具客家风情的村落,黄岭村就是其中之一。黄岭村现保留有100多座古民居,碉楼2座,古桥古榕等古迹。凭借其丰富的古民居资源等物质文化遗产及打马灯、舞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岭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录。
一进黄岭村,我们就被包含文化气息的墙画所吸引,墙画内容十分丰富,有特色小吃、中国梦动画、美德宣传等,画得栩栩如生,深厚文化气息在我们身旁萦绕。同时,团队还走访了黄岭村的书法墙,“树高千尺,唯有根深,福荫泽后”,这句笔法苍劲有力的话让我们不住仔细思索其浓浓内涵。团队一路上向村民询问黄岭碉楼、特色古民居的方向和当地的一些情况,村民热情耐心地讲解使我们对黄岭村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最后,我们终于到达了这趟旅途的最终目的地——黄岭碉楼。在走上碉楼的沿途中,我们看到了体现农民耕种文化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立牌。在碉楼门口还有介绍碉楼历史的石碑。碉楼的外观奇特,楼壁上开凿了像钥匙一样的枪眼口,整齐的分布在四面楼壁上,入口的大门是古代的红木门,门环的底座不是常见的兽面,而是由一个刻着“囍”的方块组成,寓意美好,平安。通过走访,队员们不禁感叹:“真的是最美古村落呀!希望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可以助力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深入探访·喜收获
通过调研了解,我们发现,黄岭村也在为建设美丽乡村不断努力。
(1)村民合力,共筑美丽新农村
众人拾柴火焰高。加快建设好美丽乡村需要村民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量,支持家乡事业发展。可喜的是,支持并参与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该村已蔚然成风。
据调查了解,黄岭村为此专门成立了村民理事会,全程参与到创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全力着手黄岭村的建设。2018年村民理事会在外出乡贤的鼎力支持下,筹措了300万元资金,用于村道建设、学校修缮、河道清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给村民带来极大的便利,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更是使黄岭村进一步向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靠近。
同时,在走访和交流中,我们还发现,村中多处安装了大喇叭,据当地村民介绍,黄岭村在前两年增设了10处喇叭,为的是方便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了解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思想紧跟时代步伐,让村民在氛围的熏陶下提高意识,自觉学习。
(2)“三清三拆三整治”焕新颜
黄岭村响应龙川县关于《开展全域推进农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环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扎实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建设项目涉及产业建设、社会治理、乡风文明、基层党建及村落基础施设建设等多个层面。
据调查了解,“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实施中,共计拆除危残旧瓦房1.5万平方米,清理整治河道10公里,清除“三边”垃圾15吨;并扎实推进古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对珠树分荣叶屋、黄岭碉楼、梅塘角叶屋等古建筑进行修缮,黄岭村焕发出新时代的容颜。
(3)“书法墙”、“文化墙”绘文明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书法墙”位于黄岭村乡贤叶启进的老家,墙长62米、高1.08米,墙上内容包含孝德文化、文明新风、名人诗词以及家风家训等名言警句。“树高千尺,唯有根深,福荫泽后”,这是刻在“书法墙”上的一句话。这句话真切道出了叶启进的赤子心声:不管身处何方,唯有家乡才是根。正因如此,这位50年前走出家乡投身军营,转业后参与到特区建设的黄岭人,在70岁高龄之际,仍心系家乡建设、发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主动参与到家乡建设中去。铿锵有力的笔法,耐人思索的题字,“书法墙”成为黄岭村的一张靓丽名片,许多参观者到黄岭村必游此景,同时“书法墙”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添上饱含文化韵味的一笔。
除了“书法墙”,2017年以来,黄岭村还结合创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工作,在村中各个街道路边建设35面“文化墙”,以手绘画、喷绘画、书法等形式,绘制内容各式各样,在进入村子前就可远望到,文化墙种类繁多,令人应接不暇。一幅幅的墙作,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大大增强了黄岭村的文化气息。
(4)古村落+旅游业,人文荟萃引游客
黄岭碉楼又名水谦楼,建于清代同治1874年,按当时来说其主要功能是防匪、避难。其内部是独立院式布局,楼高14米共五层,建筑面积达420平方米,对研究当地清代客家碉楼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如今,黄岭村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对黄岭碉楼、珠树分荣叶屋、梅塘角叶屋等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
在培育和树立新文明乡风的同时,黄岭村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自身古村落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等优势,大力发展古村观光旅游产业,辐射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
据了解,黄岭村人文荟萃,明清时期共有180多人考取秀才以上功名,古时民间流传“黄岭秀才多过狗”,可见其人杰地灵,文风之盛,出文化人才之多,其中以清嘉庆七年壬戌科(1802)进士及第的叶铭熙为代表;古民居众多,根据县文化普查登记,全村古建筑有36座。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工作中,黄岭村充分利用古村落传统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古村镇宅院建筑为旅游吸引点开发古村观光旅游,打造民居即旅游、乡村即景区、生活即体验的古文化体验型村落,以旅游文化产业促一方经济社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畜牧业为农业、林业等提供养料,农业为食品加工业提供原材料,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星与心源 团队合影)
(黄岭碉楼全貌)
(团队在走访途中)
(水谦楼门)
(采访当地居民)
传统村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在当今全球化与现代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组织形态和文化要素受到现代性浪潮的剧烈冲击,面临传承与发展的断裂危机。与此同时,不少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持续性的破坏,甚至濒临消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星与心源”三下乡团队以己之力深入黄岭村调研了解其目前的发展情况,结合自身专业与黄岭村发展,力求为其今后发展增添一抹新的力量,助力最美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与此同时,“星与心源”通过调研与美丽乡村宣传,一定程度上增强当地村民保护古村落的意识,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为保护传统古村落,留住最美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61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