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考察侗族脱贫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以及两者联系,广西师范大学校艺术团建立了“侗情团队”调研小组,开展了名为“侗乡情”的课题调研,内容为“非遗文化产品如何助力侗族脱贫”。
在天火转凉的8月28日,调研走到了第四日,在当地村委会的推荐下,我们来到了三江的侗绣博物馆,考察剪纸文化。
来到博物馆内,非遗传承人韦奶奶对我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积极地为我们介绍侗族剪纸文化的历史,这项技艺传承长达百年,由手巧的侗家女子把硬纸壳剪成花、鸟、兽、太阳等侗族传统元素。
“这些传统形状历经了祖辈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一直传承到了现当代的剪纸作品中。”韦奶奶满脸骄傲,“不过我们也懂得与时俱进的道理,演变出了许多年轻人喜欢的样式。”
一面说着,韦奶奶一面握起了剪刀,刃尖在白纸穿梭,片刻后,一条栩栩如生神气十足的神龙便跃然而出,龙须翻滚,眼如铜铃,不同于古代龙形的威严,反而有几分网络流行的“萌萌哒”的憨态可掬。
放下剪刀,韦奶奶带着我们来到了她的剪纸工作室,向我们展示着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作品,鸟兽虫鱼齐飞,锦鲤碧波泛浪,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这些剪纸图案并非被单独裱装,而是被装点在色彩鲜艳夺目的锦缎上。韦奶奶道:“侗族的剪纸文化之所以独树一帜,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的样式好看,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用处。”
除了美丽的外表值得称道,侗族剪纸技艺还有一身过硬的本领——它是侗绣技艺的根基和精髓。虽然同为名绣,但是侗族刺绣的图案制作与苏绣、粤绣、蜀绣、湘绣等截然不同,原因便在于侗绣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而剪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
韦奶奶拿着先前剪出的小龙,将它粘在了一块深蓝色的侗布上,用绣花针穿针引线,照着剪纸,简单勾勒了几笔。
“刺绣的花样和造型均来自剪纸,而且照着剪纸绣花,花纹更加好看。”她用手指捻住花纹,托举到我们的目光下面,阳光下绣花格外凹凸有致、根根分明,显得图案更是灵气活泛。
当我们问起剪纸技艺是否能促进侗族扶贫时,韦奶奶骄傲地道:“绣的好了,一件作品能卖上万,县里有几个技巧娴熟的手艺人,家境早就都是小康了。”
除此之外,她还表示,政府特地出资建立了非遗传承基地,雇佣娴熟的手艺人教授年轻人或是贫困户,积极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然而,剪纸文化助力扶贫仍旧有四大阻碍。
但是,我们的团队发觉,许多剪纸手艺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鲜少看见技巧娴熟的年轻人,连年轻的学徒也只有一两个而已。当我们与韦奶奶交流时,她同样表达了对于后继无人的担忧。
“剪纸文化正在慢慢没落,现在的年轻人对这种老技术不感兴趣,都喜欢新兴产业,都想赚大钱,来学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韦奶奶道:“而且,有些人来学习是为了快速脱贫致富,而不是因为真的喜欢,没有耐心,没有喜欢,剪出来的东西就没有灵气,作品不好就卖不出去,自然也做不到脱贫致富,于是越来越心焦气躁,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韦奶奶还提到,剪纸文化助力扶贫的阻碍不止有传承难、学习难两点,还有广泛化性难、现代化难两点。
眼下,除了与侗绣捆绑销售,侗族剪纸文化变现创收的途径仍旧只有“售卖剪纸工艺品”一条路,这种工艺品是纯手工制作,产量低、效率低,而且难以应用大工厂机器生产,难以广泛化,销售圈子仍旧相对小众。
除此之外,侗族剪纸文化主打的是少数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不同于汉服等复古潮流,并且和强调前卫时尚的现代化造成了一定摩擦,在年轻人群体里,不如韩系欧美系等风格容易推广。
离开博物馆时,馆中的学徒年轻人告诉我们,馆长目前正在学习故宫文创产品的创新,想争取为侗族传统剪纸文化做出创新,达到经济和文化上的双重突破。虽然前途艰难,但既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有决心、有毅力去改变,那么它的未来,一定值得期待。
(侗情团队 文/朱奕璇 摄/团队全体)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3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