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朦胧细雨中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侗”乡情调研小组开始了对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产品的考察
侗族刺绣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作为侗族农耕文化的产物,侗族刺绣历经代代积淀、传承,形成了“凡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征。为了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侗绣的文化,侗绣产品过去的发展状况,传承情况,和未来的销售前景,团队拜访了一位侗绣传承人——韦凤仙奶奶。
作为一名优秀的侗绣传承人,为了宣扬和传承这份记忆,韦奶奶在不断创作作品的同时也经营着一家古朴的博物馆,里面成列着各种侗绣作品。极尽侗绣的工艺为每一个游览者展现属于侗绣的文明。
通过参观我们发现,侗绣的制作极为复杂,从拨丝,织布,锤布到最后的侗绣,每一步都要亲力亲为,虽然材料都是当地的普通材料,但时间成本是高昂。这就严重阻碍了侗绣的大规模生产,作为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侗寨里的人,李奶奶的侗绣手法饱含侗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从儿童刚出生后就必须戴的帽子,身上挂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带盖,到上衣的衣边、衣叉,男人的绑腿,女人的鞋子、肚兜,在衣襟、围腰、背带、花鞋上都可见到,但上面的形象既龙又非龙,具有很浪漫的艺术效果;而“阑干”上所绣的蝴蝶图案,看上去既像蝴蝶,又像云角;花形般的鸟,鸟形般的花;蝴蝶的翅膀长在鸟身上,老虎身上有鱼鳞…使得侗绣产品的颜色,款式过于单一不利于面向全国的销售,其制作出来的服饰也比较具有民族风格的,不适用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再加上三江县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并不理想,这种必需要来带博物馆才能切身体会的侗绣文化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宣传。
通过与老人的交谈,团队发现,即使是三江本地的年轻人,也很少有愿意去放弃大城市的时候再三江县城里学侗绣这门非遗文化。如今的她已九十高龄,每每为了宣传这门记忆去参加各种比赛,陪在她身边的只有她的女儿。对于老人而言,学习新的构图,款式难度不言而喻,再加上自身精力有限,对于经营侗绣也没有多能力。
经过团队与老人的一番探讨,认为当下必须静变革这种落后的宣传和经营方式,采取和网商合作的方式,利用手上的非遗证书和各种奖项为筹码,和各种中小型服装,女包企业合作,将自己的设计卖给公司,由公司从中再加工,再设计,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品牌。此外,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力度,不断投资非遗文化发展。促进旅游业的进步,而侗绣也可以在旅游业的推动下蓬勃发展,日新月异。让老人守了一生的记忆不会再架上蒙尘。
通过侗绣文化产品的推广调研,我们在更加了解侗绣文化的同时也发现,要从协同治理的角度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出既保留传统文化底蕴,又能扩展侗绣销售路径必须依靠在经营自身自媒体平台的同时,进行文创产品的售卖的方法。在做宣传的同时,兼顾打造和经营自身的自媒体平台。最终,通过自身的自媒体平台矩阵进行流量变现,或通过淘宝店铺进行非遗文创产品的售卖,以达到扶贫和传承非遗的目的。
最后我们在同乐乡向村民发放了调查问卷,促进了对非遗文化产品的推广。希望侗绣在拥有悠久历史的同时可以找到自己的未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3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