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纪实感悟:由“三苦”精神所想到的
通讯员 杨研
2019年7月11日至15日,我有幸作为陕西师范大学白河“三苦”党建暑期实践团队的一员在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进行实地调研,在此次为期五天的实践调研中,收获颇多,但我觉得对于我本人最重要、最有益的应该算是对于“三苦”精神的感悟,让我清醒认识到,人生是离不开吃苦奋斗的。
“三苦”精神虽早有耳闻,但我真正深入理解还是得提及当地的“三苦”精神教育基地,这一基地系统展示了白河县“三苦”精神的产生背景、经过、内涵及在白河县的应用发展。在参观过程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十亩平”,这句话很好地向我们展示白河是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以为都是穷山恶水出刁民,但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样的环境并没有难住白河人民,早在数十年前就有辛勤的白河人民开山垦地,在陡峭的大山上用石块儿堆砌成了相当于7个万里长城的石坎梯田,人均耕地得以增加,前所未有的解决了当地人民的吃饭问题。之后,白河人民继续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艰苦奋斗,最终历练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
图为调研团队一行在白河县“三苦”精神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胡军舰 摄
在我看来,白河“三苦”精神与中华优秀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本就是流淌在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一个优良传统,“三苦”精神就是这一优良传统的时代再现,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与白河人民在过去数十年的建设中的时代精神风貌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三苦”精神重在一个“苦”字,不单单是指白河县的领导、干部和群众要吃苦,而是放之四海皆准,在社会各行各业上都可应验的。如此想来,也是很有感触,顿时一句话从我的心头冒出来:人生离不开吃苦奋斗。
白河高中就是这一精神的现实践行者。回想在白河高中时,黄副校长曾强调说,“三苦”精神在白河高中的体现,就是“领导苦抓,老师苦教,学生苦学”。正是如此,白河高中高考年年才取得了优异成绩。
图为调研队员采访白河中学副校长黄忠实。杨研 摄
突然又想到许多高考之后出入大一的大学生们的困境,他们时常抱以这样的思想——考上了大学就不用再努力,可以放松了,考试只要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似乎失掉了高中时的那股冲劲儿,那份刻苦努力的动力。但是结合我这两年的大学生活经历,我觉得我在“三苦”精神中找到了答案,如果白河县领导不苦抓,干部不苦帮,群众不苦干,现在的白河不会发展如此迅速,更不会在今年摘掉贫困的帽子,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果白河高中领导不苦抓,老师不苦教,学生不苦学,就不会有年年高考佳绩连连。脱贫攻坚要苦干,学生也要苦学,一言以蔽之,就是没有辛苦的付出就没有收获。
有句话我很喜欢,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是短暂的百米冲刺,而是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成长过程。又是一年开学季,不知又有多少已经新生们来到陌生校园,多少学生开始新学期,他们需要放下自己曾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将骄傲清零,准备好在校园重新开始,继续新的征程,迎接一次次的苦难,一次次在艰苦历练中战胜苦难,走出五味杂陈同样也五彩斑斓的人生之路。
图为调研团队出发前在校合影。马嘉宏 摄
也曾听过老一辈的大人们这样感慨,说什么现在的孩子吃不得苦。我自然是不愿意赞同这一观点了,因为我发觉他们眼中的“吃苦”,多半指的就是干苦力,毕竟以前他们小时候条件艰苦,经常帮家里干活,后来也有靠苦力吃饭的。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一方面是现在父母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一个劲的逼你好好学习,看考试成绩,似乎是只要成绩好了,父母就会满足你的任何需求;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社会进步,好多费时费力的工作都可以有机械完成,不再需要那么多苦力劳动,这样一比较,现在的一部分青年确实没有前人“吃得苦”。
所以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吃苦”是一种事风格,一种人生态度。即不断尝试,竭尽全力把我们当做之事做到最好,而不是单指一味付出体力劳动。既如此,如果人们想要追求美好人生,只有靠自己吃苦奋斗了。
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我越发觉得我们更要发扬吃苦精神、甘于苦学苦干,方能苦尽甘来,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1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