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选择重访襄渝铁路建设道路,并深入研究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与发展。7月1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铸铁道兵魂队来到武当山博物馆采访了武当山财政局党委副书记杨立刚。杨立刚老师向队员们讲述了铁道兵来十堰的背景历程、铁一师在十堰建襄渝铁路的大致经过以及在这过程中的一些典型事迹。
通过杨立刚老师的讲述队员们了解到,1969年国家确定了襄渝铁路要经过十堰地区,是因为第二汽车制造厂、二汽军工企业、三线建设对铁路运输的需要,同时也为三线建设和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打下基础。铁一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部队,铁道兵的架构下面是没有军的,而是直接管辖师,其中属铁一师最为厉害。铁一师成立以后部队是处于分散状态的,铁一师进入武当山区后,其部队驻地为:师部司政后机关驻均县城关镇(今丹江口市城区),师前线指挥所、师部医院驻均县老营(今武当山)。文白段施工期间,各团驻地为五团驻谷城县五山,三团驻均县浪河,一团驻均县老营,二团驻均县六里坪,四团驻十堰市白浪。白胡段施工时,各团驻地又依次移往十堰市白浪以西地区。铁一师虽然不是一线作战部队,但他们拥有比一个军还多的人员,能够建设一个固定的部队驻地,既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需要,也是部队干部的普遍意见。
铁道兵是一个技术兵种,是有文化的部队。铁道兵有独立的汽车团,也有独立的机械营。修建武当山、六里坪火车站的时候,铁道兵也有很厉害的机械、架桥机、推土机。每个团下面都有当时非常先进的汽车连、机械连。三线建设把沿海的工业转到内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分布更均衡,促进了中西部地方的发展,这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如果没有三线建设,这里(十堰市)可能还是穷乡僻壤。
图为黄永昌副院长倾听杨立刚老师讲述的场景 中青网通讯员赵春江摄
队员们来到武当山玉虚宫瞻仰铁路遗址,襄渝线穿过武当山隧道后进入今丹江口市境内泗河村,这段线路地势较为平坦,但重点工程却很多。除武当山隧道外,还有鄂西北最大的六里坪编组站和玉虚宫一带的桥梁群,路基是要从武当山玉虚宫正中间2个碑亭穿过。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不得不修改设计方案,把铁路路基往北推移了一两百米,老营火车站北移增加了老营1号和2号隧道,铁一师驻扎在武当山,也给武当山地区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兴修水利、农田水利建设、浪河中小学校建试验田等。在修浪河水库掏溢洪道过程中,由于水势突涨牺牲了一个铁道兵。其他铁道兵们自己安葬了这位战士,并抚恤了他的家属,没有让地方政府花一分钱。每逢过年,地方也会给铁道兵送米、送菜。解放军也会盛情款待他们,留他们在团部里面吃饭。当时人民解放军纪律性很强,军政、军民关系非常融洽。解放军驻扎时,还给六里坪一个居民点大概四五户修了自来水。铁一师频繁出动机械、物资和人员,帮助当地政府和生产队修水库、平整土地和维修机械等;部队也经常送教育、文艺、电影等下乡,提高驻地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部队医院还会送医送药下乡,为群众解除疾病困扰,救死扶伤。
图为同学们记录杨立刚老师讲解铁道兵的事迹 中青网通讯员赵春江摄
铁道兵驻扎在武当山地区,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有一名叫唐正明的电气工程师。为了保证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他亲自带领两名战士夜间巡线。走到胡家营火车站时,已是夜间12点,此时正赶上铁一师文工团演出结束回单位,他顺便乘车返回,不幸遇车祸而牺牲。同难者还有另外两名战友,重伤11、轻伤10人。长眠在老营烈士陵园的烈士们,大都是在爆破塌方中牺牲的,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绿色的军营,献给了襄渝铁路,烈士们的英名与青山常在。陵园第一排有位副连长,发生事故塌方后,为排除事故,依然走进隧道。遇到塌方率先进去,减小别人的牺牲率,这就是铁道兵的精神。陵园墓碑中,有个比其他墓碑都要高大的墓碑,墓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零一部队副排长共产党员一等功的李安普,李安普1966年入伍,是四川省渠县人。在一次手榴弹投掷训练中,一位新战士由于精神紧张,拉了弦却不知把弹投出去。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李安普冲上去,用身体掩护了几位新战友,而他却把青春的热血洒在这鄂西北的群山之中。其实这样舍身救人的案例在铁道兵事迹中比比皆是。打隧道、修路时,下面出现了地陷,上面又不断塌方,陷下去的人瞬间被掩埋。塌方和陷落一直在继续,下去救人的战士,连自己也被陷了下去。但大家来不及多想,第一反应就是冲下去救人。铁道兵以切身实际贯彻着毛主席的话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图为队员们瞻仰铁道兵人工修建铁路是担挑物资的场景。中青网通讯员 赵春江摄
采访结束杨老师说到:青春溢彩,未来争辉!不同的人生会演绎出别样的青春。当年铁道兵入伍的年纪,大概就是和当代大学生相仿。20岁的青春意味着什么?20岁的你曾经在做什么?传承铁道兵精神,让青年们铭记那段不朽的历史。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这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虽然从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了,但是他们兵魂永驻,兵心依旧。让我们放飞青春,勇做新时代的铁道兵!
图为采访杨立刚老师结束之后的合影 中青网通讯员马保青摄
“活着干,死了算,干就满腔青春血,一生交给党安排”是那个时代的誓言。如果没有铁道兵,就不会有襄渝铁路,这里可能还是穷乡僻壤之地。隧道的故事还有很多,值得慢慢回忆,细细品尝。祖国不会忘记铁道兵,历史更不会忘记铁道兵,铁道兵精神永存。当看见隧道,除了对它的感到好奇外,应当有着一颗尊崇和敬畏之心,应当继承烈士遗志,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01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