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月初,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说书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为了相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互联网+博物馆”现代化媒体传播方式,开展了系列科普形式:线上博物馆科普课堂、插画、文创等,为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博物馆知识做了深入拓展。近期该团队推出系列插画作品,以博物馆文物为背景,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原创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更是方便和巧妙的介绍了博物馆文物的文化历史。下面是他们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所做的特辑,让一起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徜徉在历史长河,换一种方式去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西安碑林的标志性建筑碑亭中矗立着碑林“迎客第一碑”——《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碑是由多才多艺的唐明皇李隆基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序、注解并书写。此碑形制独特,装饰华丽,书法结字规整,点画腴润,充分体现了唐隶倡导者李隆基的隶书风格特征,反映了盛唐时期刚健雄深、丰厚肥劲的艺术风尚。
作者利用所学技能将左右对称、天圆地方巧妙融合一起,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并结合现代元素,利用色彩、线条、构图的方式赋予它新的时代美。
唐景云二年(711)唐中宗敕令铸造了景云钟,悬挂在长安景龙观的钟楼上。1953年移藏西安碑林。钟上有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铭文一段,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景云钟以青铜铸造,重6吨,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宏亮。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结合历史,巧妙运用俏皮手法,生动的将文物展现出来,不仅完美迎合现代审美理念,又不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安碑林所藏“东汉双兽”堪称东汉时期圆雕石刻艺术的精品。“双兽”于1960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沈家村,共一对,均以青石雕刻,高110厘米,长210厘米,宽45厘米。“双兽”综合了狮、虎的造型特点,瞪目张口,昂首鼓胸,曲腰疾走,从头颈、背脊至尾部形成流畅的曲线,躯干矫健挺拔,四肢强劲有力,极富动感。它们因为长年掩埋于地下,得以免遭风雨浸蚀,全身几乎完好无损,并透散出青石所特有的沉寂、温润的光泽。从“双兽”的造型风格推测为东汉时期作品,最初应放置于墓前,担负着镇守陵墓、驱除邪恶的使命,同时又是墓主人崇高身份的象征。
作者将两件文物分别利用水、火元素将之结合,并用金黄色的线条勾勒出文物的流线美,在这场现代与历史的激流相汇中,究竟能激荡(擦)出怎样的水(火)花呢?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当时的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进入孔庙应先经过“太和元气坊”,但因为“太和元气坊”的南面是城墙,不便人们出入,所以清代时便给西安孔庙加了围墙,东西两面开了供人们出入的“礼门”和“义路”,“太和元气坊”南面的墙被称作“塞门”,也叫“影壁”,墙外侧刻有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
作者利用天上之“云气”与地上之“正气”绘成一股蓬勃的大气。瞬时庄严耸立的影壁凸显在人们面前。
你以为这些就结束了?不,“说书人”绝不止于眼前的苟且,要想了解说书人更多的故事,那就关注他们吧。
“说书人”永远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501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