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学子走访晨光1865产业园,探求工业遗产发展现状
为探究工业遗产转型运营现状,分析个性化消费时代下工业遗产转型的适应性,积极探索保护利用新模式,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老曲吟新歌”团队于8月前往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以深度访谈、问卷发放的形式对园内工作者以及游客进行线下调研。
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前身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于1865年创建的金陵机器局。园区内部基本保留了老式的欧式建筑风格,且采取复式园林结构,厂房等建筑依丘陵而建,虽仍保留一些工业元素,但厂房里已经全部改成办公室、企业以及公司等场所。
团队成员在园区内向游客发放问卷 冯程 摄从初步调查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该园区内的企业大多为服装设计、艺术品陈列、婚礼策划、工艺品制作等文化创意类产业,且经营良好。同时,政府不论在政策,还是资金、技术上都给予一定优惠,园区管理方也在宣传和招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这一系列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该园区的转型。
为进一步探究工业遗产转型现状,团队成员在简单参观了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创展区后,团队七人分两组展开调研。成员陆续拜访了园区游客中心、商务中心,以及许业武艺术设计工作室、乘创空间等入驻工作室,并采访了大量园区工作人员、游客做进一步了解。
团队成员与许业武艺术设计室负责人合影 储艺琳 摄经调研,团队发现园区内企业大多以小型工作室居多,缺乏一定的科技含量,分布过于分散,缺乏清晰的整体定位,存在文化与商业界限模糊不清等诸多问题。同时,在谈及文化与经济的带动效益时,受访者大多认为效果不佳。由于园区缺乏配套完备的设施,也就是没有“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游客来这里会有诸多不便也难以产生消费的欲望。尽管,园区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整个产业园环境氛围的营造,但由于宣传力度不足、政府政策未向其倾斜等因素,市民对1865创意产业园并不了解。如果其能完善园区服务,并与周边景区联动打造旅游集群,而不是仅靠园区内自身吸引游客,将会极大促进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在此基础上,举办系列主题活动,打造良好的口碑,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将园区进一步推广。
团队成员采访朗辉关电合伙人 储艺琳 摄总而言之,晨光1865园区优美的环境氛围是吸引各个工作室入驻的主要原因,但同样其存在的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阻碍了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团队希望通过对晨光1865产业园的调研,能够启发社会公众了解、认识与保护工业遗产,更希望提醒城市管理者在改造利用工业遗产时,能够在突出工业遗产原功能的延续使用和展示、突出行业特色的基础上可以重视其文化价值,以期兼顾经济与文化效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7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