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苏州大学的张壁古堡实践团队开启了为期四天的实践。实践围绕着振兴遇冷景点方法的主题,以分析山西张壁古堡发展现状为例而展开。当天上午8时,张壁古堡实践团队前往晋中介休,进行第一天的对周边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的考察。
为了了解张壁古堡主要的交通条件,实践团队先后前往了介休市内客运中心和张壁古堡景区附近的张壁新村。
在市内客运中心,实践团队对前往张壁古堡的主要公交班次进行了信息采集。在调查中,团队发现,市内拥有可直达张壁古堡的公交线路,即当地的301路。301路的运行线路连接市内火车站、汽车站、商圈和主要居民点,单日运行时间长达12小时,发车间隔约为30分钟。且当地已对该线路所有公交车普及了微信的电子支付方式,十分方便快捷。
结束了市内客运中心的交通信息采集,实践团队前往了介休市龙凤镇的张壁新村,进行对张壁古堡景区附近的交通状况的调查。实践团队的成员们在调查的途中发现,张壁新村附近公路为双车道型公路,路面无损坏状况,能够较好地容纳附近的车流量。
团队成员对偶遇的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居民反映,张壁新村附近极少出现交通拥堵的状况。随后,实践团队来到张壁新村办公区域,向相关工作人员了解了附近的交通状况。工作人员反映,由于张壁古堡位于黄土高原区域,地形与平原区域相比较为复杂,公路则多呈现曲折的形态。团队成员也观察到,道路两旁偶有提醒车辆行人“注意滚石”的交通标志。
在调查途中,实践团队遇到了当地常见的阵雨。雨势急,密度大。张壁古堡实践团队的成员王智春,在徒步时观察到道路两侧配套的排水线路是顺当地倾斜的地势而修筑的,因地制宜。遇雨时,道路上的积水则会顺着地势,流入排水线路,而流向山下。积水在线路中的流速较快。交通调查结束后,实践团队针对张壁古堡附近区域的交通状况进行了小结。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认为,张壁新村附近交通线路的配套排水系统拥有良好的循环功能,为张壁古堡的基础设施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交通方面的小结完成后,实践团队前往了张壁新村。
在实践前期对相关报道的筛选收集中,实践团队的成员们了解到,张壁新村的居民多为张壁古堡的原住民。而在近年张壁古堡的旅游开发中,居民们应负责开发的张壁古堡生态旅游公司要求,迁出了张壁古堡,迁入了张壁新村。张壁新村社区就此得到了建立,并在发展中渐渐完善。
实践团队的成员们结合村内地图,对张壁新村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张壁新村内部的道路十分宽敞,公共设施崭新,卫生状况极为良好,社区内较为安静,适合居住,与介休市其他村落的状况十分不同。
张壁新村内有部分自营的农家乐,为前来张壁古堡游览的游客们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团队成员们向其中一位经营者了解了大致情况。
该经营者说,张壁新村的农家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自住户提供部分房屋经营农家乐,形成“自住+盈利”的运行模式;另一种则将房屋的主要功能用于经营,更像是专职经营招待的“酒店”。开设农家乐是张壁新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之一。
张壁新村的居民多有浓重晋中地方口音,实践团队成员在采访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但当地民风淳朴,村民们十分热情,为团队指路,配合团队调研,为来自外地的张壁古堡实践团队提供了许多帮助。实践团队在当日调研过程中十分顺利,心情愉悦,较好地完成了之前规划的几项任务。
之后,实践团队的成员们进行了当日调研的小结,汇总了对张壁古堡基础设施条件的调查报告。
傍晚时分,实践团队结束了当日的调研,搭乘返回市区的301路公交车迎着雨后的风,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程,并期待着第二天的主题实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317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