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期末考试的结束,暑假也随之到来。在这个暑假里,烟台大学数学院的学生应学校要求自己组队进行社会实践。YTU——winner实践队选择来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探索当地乡俗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在社会实践的第一天,YTU——winner实践队去往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近距离了解和感受俚曲文化。聊斋俚曲在2006年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但是认知度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是很广泛。实践队也是希望借此机会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近距离接触,感受聊斋俚曲的魅力,通过宣传,让更多人来了解,认识这里的俚曲文化,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发展。能够来到剧团与俚曲“亲密接触”,对于实践队队员来说是感兴趣的内容,同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作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更应该注重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转化为实际行动。接触社会,不能缩于校园一角,为毕业后走进社会做准备。
在暑假还没开始之际,实践队查阅了很多关于聊斋俚曲的资料,在此之前,也是提前与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取得联系。但这些终究只是字面认识,感受不到那种文化底蕴。在真正接触到俚曲文化后,我们对于俚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李继瑞老师告诉我们聊斋俚曲其实是蒲松龄先生创作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部也就是大众所熟知的《聊斋志异》。但是《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形式,书面化的语言只能给文人看,我们所称的雅文化,蒲松龄先生认为应该为当地的百姓做些事情,于是就用当地的方言,也就是土语,创作了聊斋俚曲这种文化形式,我们所称的俗文化。
图为实践队采访李继瑞老师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聊斋俚曲就是这样的表演艺术形式,既能娱乐百姓的生活,又能进行外出表演,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在听李继瑞老师的谈话时,也是感触颇深,我认为剧团的每一位表演者都将俚曲作为自己家乡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剧团的每一位表演者赋予聊斋俚曲以活力,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加的生动,灵活。从李老师身上我能看到他们对于聊斋俚曲的热爱与那份追求。在传承的工作上,剧团也是有自己的想法,每年都会成立少年学习班,更是会培养学校的有关老师,将俚曲文化传承下去,从小抓起,做好这份传承工作,也成为了他们的使命。将这份热情运用到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做一个有追求,有信念的当代大学生。
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有文化自信。李老师对于俚曲文化能够真正推向全国是很有信心的,这即是一种文化自信,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优秀,所以相信。正因为这种信念,剧团也在不断地创新,但始终以惠民生为目的,即使现在商演和比赛多了起来,但剧团还是会定期的去到农村去免费表演。李老师办公室的一面锦旗吸引了我,百场俚曲走村镇,一片丹心惠民生。这就是对于剧团所作努力的肯定,更是表达出百姓对于俚曲文化的热爱。我们当代的新青年应当树立这种文化自信,承担起这份传承责任。
第一天的实践活动让我收获了感动,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会将今天所感所悟运用到生活中去,迎接更好的大学生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今后的学习与实践中,相信未来越来越好,提升自己,奉献社会。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64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