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时值中午,苏州镇湖绣品街上鲜有人来往,只能听到夏日的蝉鸣,苏州大学文学院“苏绣,指尖上的千年江南”暑期实践团队成员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镇湖位于太湖半岛之上,虽远离苏州市中心,但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在这里,才能欣赏和购买到最正宗的苏绣作品。在欣赏了馆藏作品的基础上,此行团队想要了解隐藏在作品背后的苏绣的生产及市场情况。
当团队的成员置身于有名的绣品街上时,都感到十分震撼——数公里的街道两旁有着上百家或大或小的苏绣店铺,没有一家例外。有些店铺是苏绣名家的个人工作室或研究所,有些店铺是面向大众的小作坊。湖绣品街上充斥着浓郁的传统苏绣文化,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苏绣作品或是绣娘的手指在绣架上不停地飞舞的样子。刚下车,实践小队便被一座雕像吸引住了眼球。雕像名为《绣娘》,在这里,手捏绣花针的女子们被唤作“绣娘”,她们一针一线,演绎的是苏绣几千年的芳华。透过各店铺的玻璃窗,团队成员看到琳琅满目的苏绣作品或是绣娘的手指在绣架上不停地飞舞的样子。
轻轻地推开玻璃门,团队首先进入了一家规模中等的店铺进行采访。据店主的讲解,团队所在的这一条街一般不直接销售,而以接受订单为主,直接销售的店铺都集中在另一条街上。可想而知,定制的作品多为中高端产品,面向中高端市场。这条街上的门店主要是用于展示,几乎每一家店背后都有着一个绣庄。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刺绣只需要绣娘进行就能够产生作品,其实不然。由绣娘单独完成的作品一般不属上乘。中高端的刺绣作品不仅要有绣工出众的绣娘,还需要美术老师甚至画家的指导和工艺美术师的最后修改。能够独立完成上乘刺绣作品的只有凤毛麟角的具有极强艺术审美和绘画功底的苏绣大家。
置于窗边的绣架吸引了团队成员的眼球:将要完成的牡丹图、架子上十多种颜色的极细丝线和挂在墙上的样图。当问及一幅作品花费的时间时,店主的手指向了一副半扇小窗户大小的夏日莲池图——花费八年时间的作品。团队成员皆目瞪口呆,这几天的实践欣赏了太多的优秀作品,虽然知道苏绣肯定是极其耗费眼力和时间,但当成员知道具体的时间时还是难以抑制我们的惊讶。如何将针线隐藏在图中、如何把花枝、猫咪、人物展示得活灵活现以及如何把针线运行得与画笔一样细腻等问题是创作者在长时间的创作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随后,实践团队走入姚建萍女士工作室参观,姚建萍女士是苏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非遗传承基地便设在此处。团队成员与管理员一番交谈之后,得知苏绣当前面临三个挑战:平台空缺、路径模糊、人才稀少。管理员说到这些的时候面露忧色,但随后,她又微笑着向团队成员介绍镇湖苏绣的新发展模式:一,通过技艺、材料、形式方面的创新,以及人才的大力培养,促进新的研发成果产生;二,通过采用电子控制技术以及改革绣娘福利机制来推动效率的提升;三,利用版权交易、电子商务等模式进行市场经营。这样的新发展模式最后想要达到的效果是将苏绣植入文化,植入生活,植入时尚。
在太湖的微风中,团队完成了这一日的实践活动。通过与各家店主的面对面交流,团队获得了更多有关苏绣作品背后的创作和市场情况,更深入地体会到传统苏绣艺术的魅力及其在当今的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7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