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西农学子穿越黄土阡陌了解农村水利
来源:经管学院 作者:李清华/文 郭嘉欣/图
中国过去是农业国,由于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在中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古代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辛勤因地制宜地修建了一些水利设施,较为著名的有都江堰和郑国渠等,历代统治者都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在中国古代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由于长期封建统治,水利事业发展迟缓,近代的中国战乱频发也导致了水利事业停滞不前。中国的年降水和河川流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都很不均衡,大致呈现为南多北少,旱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也在全国范围内兴修水利设施,还成立了专门的水利灌溉研讨班,到农业灌溉现代化程度的美国进行实地考察、借鉴经验。
目前,大部分乡镇的水里灌溉设施都已经修好并且也已经投入使用,但是在设施的维护管理方面存在资金不足和农户参与度不高等情况。所以,在8月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赴陕西省武功县乡村振兴调研团来到了武功县的北立节村、坚强村和许家村,了解当地的水里灌溉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情况。
到达北立节村后,队长带着队员们去了该村的村委会,在相关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北立节村的水利灌溉设施的运行情况和辐射范围,对该村去年的经济收益也有一定了解,了解完成后,队长强调了在该村调研的注意事项,调研团成员两两分组,有目标、有计划地前往农户家中展开调研。从村民那里了解到,北立节村的耕地部分被承包出去,但还有一部分村民在坚持务农,村里的水井是国家投资修好的,村上承包给了私人,水井管理维修也都是有承包者负责。李大叔说:“我们家的地里种的主要是猕猴桃,需要灌水的次数就稍微多一点,现在井灌这种方式太浪费水,浇水花的时间也长,水价也偏高,所以一年我家在地里的水费中投入过高,再加上猕猴桃遇上霜冻就没有收成,一年下来家里就只有亏损。”正是因为如此,像李大叔一样的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地承包出去。在北立节村,还在务农的农民家里种的几乎都是经济果林,在水费较高的情况下,村民们希望灌溉方式变成像喷灌、滴灌这样的比较节水的方式,也希望承包者的管理工作能做的更加到位,能够尽心尽力地给农民们办事。
下午,队伍从北立节村出发去了坚强村,坚强村村民反应的情况突出表现为灌溉费用太高,这里采用的也是井水灌溉,因为水是由电泵抽上来的,所以计费是按照用电多少计费,从村民口中了解到,正常家用电是三毛钱一度电,灌溉用水是七毛钱一度电,相对来说就有点太贵了。在许家村情况稍微有些不同,这里的井有的是政府投资修建,也有的是私人修建,政府出资的水井是村干部派人来监管,收费是十元钱一个小时,村民对这个价格还是非常满意的,由私人修的井收费则是三十元钱一个小时。村民说,自己家的地距离分布不集中,有的地离大井太远浇不到就只有用私人的井进行灌溉,这样下来,家里的地浇水花费也就不小了。村民说政府投资修的井只有一口大井,覆盖不到全村的地。
一天调研结束后,队长把大家集中在一起,对比三个村的情况,总结出目前武功县这些村落水里设施使用中的最大问题是,水井大部分被承包出去,浇水的费用普遍较高,超出村民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 一年中地下来获得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生活。关于对水里灌溉设施的满意度,村民们还是很满意的,他们说有了水井水渠后,自家的地在天旱的情况下,也还能浇上水有些收成,不至于像灌溉设施没有的时候一样只能让地旱着,没有办法。村民的诉求都是想有专门的团队来管理水井,而不是私人承包,他们希望这个团队能站在村民的角度切身的为他们考虑,保证这些水利设施正常运行。
一天下来,队员们脸上的神情有惊讶,有同情,虽然交谈的时候村民们都面带笑容,从言语中,能听出他们的不容易和无奈,作为农林类院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农村人民改变现状,让他们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村民能背对烈日,辛勤劳作,我们也应该穿越黄土阡陌,助力水利建设新局面!
队员合影
与工作人员交谈
走入农户家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2472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