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大鼓是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之一,也是中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鲜花,颇受群众的欢迎。它历史悠久,在清嘉庆年间曾风噪冀鲁两省,如今已成为河北威县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解梨花大鼓的传承与发展,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魅力,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承冀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4日来到威剧院。
在威县影剧院内,宋一月老师为承冀实践队队员们讲解起陈列在影剧院内一幅幅照片的历史,有赵三多故居、义和团议事厅、王伯大墓地、定陵等威县著名红色文化圣地的发展渊源。待看到他们在各种舞台上、每年的威县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照片时,宋老师为队员们讲起他们曾在各地表演演出的经历。提到他们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花大鼓,宋老师的脸上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这是威县影剧院的表演舞台,一般只接受大型的舞台表演,像每年的威县春节联欢晚会,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宋老师带队员们穿过剧院舞台来到后面的排练室,墙上挂着一条横幅“2019年威县梨花大鼓传承人群培训班”,有几位新加入的学员们正在联系舞蹈。那些年轻女孩们跳着婀娜曼妙的舞姿,一举手一投足皆是清风舞蹁跹的美感。
在舞蹈排练完后,承冀队员对张君丽老师和宋一月老师做起了采访。队员们围成一圈,各自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梨花大鼓演出团刚开始成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传承这项非遗文化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的?”“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经历了哪些?”“为了保护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怎样为这项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通过采访两位老师队员们们了解到,梨花大鼓传承不易,威县基本就剩他们一家人在传承。为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他们自2016年举办两期培训班,2019年又举办了两期,政府那边也有补助。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过程中,他们会不断递交资料进行信息完善,力保申请成功。
图为承冀实践队队员向两位老师学习长征.七律唱腔。
在采访完后,张君丽和宋一月两位老师应邀为在场队员现场表演了一段梨花鼓唱腔。张君丽老师一手梨花鼓一手鸳鸯板,吊了嗓子后一段抑扬顿挫的《七律.长征》唱腔随口就来。宋一月老师手弹三弦,和张老师的梨花鼓互相应和,一段带着悲壮豪情的七律从鼓弦合奏声中缓缓而出。队员们们听着鼓声咚咚,琴弦悠扬,和着清脆悦耳的鸳鸯板声,跟着两位老师感受着七律中的或惊险或悲壮的场面,如痴如醉。
图为承冀队员们学习梨花大鼓、弹三弦。
在两位老师唱完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向老师请教唱腔,现场亲自感受弹唱的风采。队员们排成一排站在两位老师身后,用心听着张老师的讲解,随着老师一同演唱了一段《七律.长征》。张老师介绍一般学员们学习《七律.长征》大约用三天时间,她们会现场录制视频回家细心练习。承冀实践队的两位队员自告奋勇向老师们学习梨花大鼓和鸳鸯板的配合打法以及三弦的弹奏,一个多小时的认真揣摩学习后,一板一眼地配合已具风姿。
梨花大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方面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短短的一天活动中,承冀实践队队员们亲身感受到了梨花大鼓的风姿与魅力,也感受到了要保护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发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发展,如何在传统因素中注入新时代的血液,运用互联网+模式做好宣传,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发展和传承。这也是承冀实践队来此实践的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2114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