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赴凤阳、金寨县“科普振兴乡村”主题实践团队的一员,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振兴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我跟随团队一起来到了小岗村文化大舞台,观赏中华民族民间戏曲艺术瑰宝—凤阳花鼓的表演。
观看表演:花鼓小锣铃咚响,戏曲声中品文化
“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兵。”表演在经典优美的旋律中拉开帷幕。两位表演者伴随着极具特色的音乐踏上舞台,从容而舞,行舒意广,看似不经意的击打着鼓面,手眼身法一举一动却都透出无比的优雅。看到这里,我脑海中不禁浮现了那句著名的唐诗: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图为观看花鼓表演
我们这一代人其实很多时候都不太关注这种传统戏曲表演形式,而我自己本身对凤阳花鼓也不太了解,过去只是在电视或者手机上看到这些表演时觉得十分敬佩与向往,但是当自己亲身来到现场观看表演时,我才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相信,在那种情况下,在场的所有观者都会不由自主的被它浓厚的氛围所感染。
学习表演: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不朽精神
观看完精妙绝伦的表演之后,我和团队其他成员非常荣幸的来到了后台向表演者请教花鼓的打法。在观赏表演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表演者用两根“筷子”交替击鼓,但经过自己学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花鼓表演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两根鼓条用一根绳子连在一起,交替着击打鼓面,却需要手脑灵活,同时也要肢体协调,否则很难将鼓敲响。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花鼓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想,正如花鼓表演一样,许多看似美丽的事物不像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其背后付出的努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些传统戏曲艺术家所具有的执着敬业精神以及对传统艺术瑰宝的热爱是我们新一代青年所需要学习的,是不朽的!
采访表演者:聆听文化起源,不忘历史使命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刚刚参与表演的三位老人中有两位老人是花鼓文化传承人,并且以前接受过周总理的接见,这让我感到万分荣幸能够亲眼观看她们的表演。
随后,我们有幸采访到了两位传承人奶奶。她们告诉我们:早在千年以前,花鼓就在凤阳的大地上出现,起源于朱元璋时期,身背花鼓走四方那个时候。这让我不禁为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深为震撼,历尽风雨沧桑,在历史的潮流中留下来。我了解到,凤阳花鼓在时代的变迁中正面临着传承断层的危险,而其中蕴藏的丰富艺术资源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传承人奶奶告诉我们,她们现在每天仍坚持在小岗村文化大舞台表演,游客多就多表演几场,她们现在都不愁吃喝,也不想着赚钱,只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些绵薄之力能让更多的人能停下来看一看花鼓表演,了解这一门艺术,能将这一传统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就是她们最大的心愿了。
图为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合照
传承人奶奶的一番话让我感触很深,花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珍贵的民间戏曲艺术瑰宝需要被保护,需要被传承,也需要被创新,这不仅仅是凤阳百姓的责任,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责任,更是当代新青年所需要承担起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不应该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就像凤阳花鼓之于凤阳人一样。它应该被我们大众去认知,去学习,去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美。只有真正地去普及,它才能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中都古韵,凤鸣中华!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797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