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8月2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薪火传承”暑期实践团队早上前往位于武当山特区的艺源工艺品厂拜访传统“失蜡法”铸铜艺人孔祥国师傅。

一进入厂区队员们就被两尊金童玉女像吸引,孔师傅介绍这是为复建武当玄天玉虚宫制作的两尊金童玉女道教造像。韦冰 摄

左铸造成型后的金童,右初期的泥模玉女。孙见喜 摄

进入工作间后孔师傅开始向队员们讲解“失蜡法”铸铜工艺流程。“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泥模的制作至关重要,首先,方便检查出设计上的不足和重新修改(铜铸造成型难以修改)。其次,为蜡模的制作提供模具。孙见喜 摄

队员拿握着泥模认真观察研究。孙见喜 摄

制作蜡模,队员们认真学习制作蜡模的模具。孙见喜 摄

蜡模与制作蜡模的模具。孙见喜 摄

许多制作好的真武大帝的蜡模。孙见喜 摄

孔师傅讲解涂料制壳步骤。队员手捧着涂料用的沙感受颗粒的大小。右边麻袋为堆放的涂料。孙见喜 摄

涂料完成后制作好的壳,还未经过加热失蜡内有蜡模。孙见喜 摄

古老炉膛的高温将壳中的蜡融化制成铸壳,并将壳加热备烧至铜融化时等温防止因温差而炸裂。孙见喜 摄

古老的地炉将铜融化后浇铸进铸壳中冷却。孙见喜 摄

冷却后清理掉外壳造像初步完成。最后进行表面的抛光打磨和底座的装配一铜铸尊造像就完成了。孙见喜 摄

除了武当道教造像,孔师傅最后还向我们介绍了些铜铸工艺品。小的玄武篆刻印章头帽。孙见喜 摄

武当道教论坛纪念币。孙见喜 摄

告别孔师傅,离开工艺品厂返回宾馆途中的合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356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以青春之火,燃青春之焰—记重庆示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启梦于乡实践活动2022年7月20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启梦于乡”志愿团队在丰都镇包鸾县迎来了三下乡志愿活动……
吴苇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暖暖三下乡,精彩表演时——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启梦于乡”三下乡团队汇报表演2022年7月20日,为了展示志愿队为期一周的三下乡志愿活动成果,完美收官此次三下乡志愿活……
龙清财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青春不散场,鸾乡存心间——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启梦于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汇报演出为响应党“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号召,并展现志愿者们……
徐光贤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启梦于乡,歌舞飞扬——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启梦于乡”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汇报演出7月20日上午十点,为了展示七天以来的教学成果,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
钱姚宇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启梦包鸾乡,携手“鸾妈妈”共创美好——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启梦于乡”志愿服务队汇报表演秉承着“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理念,重庆师范大学“青春……
彭婉莹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传承红色基因,助力启梦鸾乡—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启梦于乡汇报展示活动为给丰都县包鸾镇群众送上夏日的清凉与欢乐,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操、助力包鸾镇儿童的……
曾裔郎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鸾鸟彩凤朝阳而生——记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启梦于乡”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汇报演出为向包鸾镇群众及展示本次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启梦于乡”志愿服务队“三下乡”实践成果,给当……
郑力源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
启梦鸾乡,扬帆远航——记重庆师范大学“青春飞扬·启梦鸾乡”留守儿童红色宣讲暨三下乡成果汇报展示为体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帮助,让文化教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让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
闫宇菲 重庆师范大学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