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为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红军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激战娄山关,正是从这里,红军攻克一个个难关,从胜利走向胜利。84年后,烽烟早已散去,娄山关脚下,新农村建设势头正劲,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热情高涨。
8月24日,河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星火传承”重走长征路团队走进了被誉为“中国农民工政策发源地”的遵义市汇川区这片红色热土上,这里曾经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创业的典型,成为率先致富、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如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毅便是这创业人才中的一员,他是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经理,板桥镇娄山关村藤编产业发展领头人,从小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藤编技艺。由于传统藤编品种单一,工艺粗糙,产品市场不大,阻碍了藤编工艺的传承。为了不让藤编工艺失传,2001年,马毅带着村里的编织能手南下打工。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家乡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藤编行业充满商机,便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说起藤编产业发展的历程,马毅感慨到:“过去,板桥藤编产业工艺落后,满足不了人们对质量的需求。通过外出打工,人们了解到发达地区的工艺先进,技术含量也高,所以在广东学习了七八年,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2009年才决定了回板桥,把家乡产业带动起来。”回到家乡后,马毅根据多年在外学习经验,跳出传统藤编的老路,从事藤编工艺品的开发,创办了“遵义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带动员工扩大藤编生产规模,走上了公司+农户的产业模式,由传统工艺向精品工艺转变,产品种类繁多,样式精美,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用户青睐。目前,毅丰藤艺制品有限公司已在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小有贡献,现总资产800余万元,同时解决当地168名农民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6户,共12人。
除编藤外,娄山关还有其他“支柱产业”。随着交通的日益便利,重庆主城区到娄山关村只有2小时车程。一到夏天,重庆化身“火炉”,娄山关村仍舒爽,避暑资源的“供需”形成对接,大量重庆人夏季到娄山关村避暑。
2004年,娄山关村还被称为省级一类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家庭主要收入都是靠外出务工得来的。,经过不断地探讨,依靠红色娄山关的红色资源,以及利用当地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水源丰富等天然资源,娄山关村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而到2014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达1.4万元。从一贫如洗到小康示范村,娄山关村的脱贫之路步履铿锵。
恰如当年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描绘的那样: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着厚重历史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娄山关村,在脱贫奔小康的新征程上信步从容。
http://www.dxsbao.com/news/1356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