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笔下朴实而又充满活力的农家生活,也是很多人记忆中的乡村印象。然而在当下,很多农村的现状却是田园荒芜、人口流失。为了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努力建设既有现代文明、又有田园风光的美丽乡村,三瓜公社就是乡村建设的成功范例之一。7月下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独山实践团队来到巢湖市三瓜公社,对这一发展特色农村经济的成功案例进行实地走访调查。
三瓜公社本是汤山古村落,以前村民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后来经过全新设计和修整,古村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三瓜公社由 “南瓜农特电商村”、“冬瓜民俗文化村”和“西瓜民宿美食村”三大特色村组成,秉承着“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协调配合、发展经济,使古村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仍然葆有那份淳朴的灵魂。
(实践队员在三瓜公社合影 卜凡/摄)
改造老房子,让乡村回归自然原貌
“安居乐业”是中国老百姓自古以来的朴素追求,对于农民来说,盖房子更是人生大事之一。在乡村,可以说每一间农舍都是屋主心血与智慧的结晶,记录着他们生活和繁衍的历史。因此,农村老房子往往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三瓜公社的建设,就是从保护和改造老房子,让乡村回归自然原貌开始的。
走进三瓜公社的第一个村子——南瓜村,散落分布于道路两旁的朴素而有韵致的农屋就吸引了队员的目光,一栋栋老房子保留着青砖黛瓦的原貌,而只在残损阙漏出加以弥补修饰。
进入一间门头上写着“半汤书屋”四个墨色大字的小瓦房,抬头所见的屋顶也是传统的木制梁柱结构,只是用少许新材料来加固老屋。“这栋房子原先是村口的一家小商店,三瓜公社对它进行了一些改造,就有了现在这家书店。”书屋的负责人面对好奇的实践队员,温和地解说到。她还告诉记者,三瓜公社对三个村子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使每一栋老屋既能保持原貌,又能和其他农舍保持风格的和谐一致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如这家与周围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书屋,既是旁边半汤商学院的配套设施,同时也能满足当地人和游客的阅读需求。
在三瓜公社,发生类似蜕变的老屋处处都是。地处南瓜村中部的邮乐农品馆,早先是一户传统的汤山民宅,三瓜公社在原有房屋的基础上进行加固修缮。现在的建筑外形看似普通,内部设计却很独特。馆内的东面是现代化的电子商务办公区,西面则保留了一个老灶台。现代与传统共置一室,碰撞融合,营造出别样的格调。而位于冬瓜村的烧酒坊,原本是最普通的民房,公社结合古建筑风格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如今的房屋,木格子窗与木楞方桌相搭配,身处其间好似进入古代的酒楼,这既与烧酒坊酿酒售酒的身份相符合,也与四周的环境完美统一。三瓜公社对老房子的合理保护与改造,既适应了现代生活发展的需要,也留住人们的了“乡愁”。
(半汤书屋负责人讲述老屋的故事 卜凡/摄)
结合互联网,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
“男耕女织”的传统农耕文明在中国延续了千年之久,但随着近代科技的革新,这种单纯依靠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越来越留不住劳动力,也更难以吸引年轻人。在新时期发展乡村经济,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相结合,才是振兴乡村的应时之举。对此,三瓜人积极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农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利用“互联网+”发展农村经济,需要让农民学会应用互联网。紧邻半汤书屋的半汤乡学院,就是一所服务于乡村建设和农村电商的培训基地。记者进入乡学院深入采访,经理彭先生告诉实践队员,“在三瓜公社中从事电商工作的人员,很多都曾是乡学院的‘学生’。这些学员不仅有当地人,也有被吸引过来创业的外来年轻人。目前乡学院还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团,向他们传授农村电商培育、发展的经验和乡村建设研究、实践的理论。”就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乡学院就又迎来了它第40期专题培训班的外来学员。记者之后又通过查询官网了解到,半汤乡学院自2016年5月成立后,前来三瓜公社本部参与专题研修培训的学员已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5个县(市、区),人数超过2000人。
运用互联网,三瓜公社的居民现在足不出户就能就业、创业。在公社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工作的杨阿姨是半汤原住民,她在同记者交流时表示,“在村里工作很方便,老人和小孩都能照顾到,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半汤米酒店的负责人李姐,则是接受电商培训后到三瓜公社参与创业的外来租赁商。性格开朗的她告诉记者,来三瓜之前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创业后她越来越觉得人生还是应该不断向前冲。正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使偏远落后的小村庄迅速变成充满活力的新农村。
(半汤乡学院彭经理向队员介绍学院情况 卜凡/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1283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