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记者“消逝”的背后除了坚守更需要反思
根据12月4日张志安和曹艳辉共同发布的《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显示,调查记者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同方面的变化,其中,与首次调研结果相比,传统媒体调查记者从业人数减少幅度高达57.5%。毋庸置疑,调查记者正面临着严重的消逝。
调查记者作为特殊的媒体人,在揭露社会黑暗、推动问题解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如今这一趋势的出现,难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讨论。
众多媒体人之所以在最初选择调查记者这一辛苦的工作岗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因为有着对新闻理想执着的追求、一腔坚守社会正义的热血。因此,一些人在面对调查记者流失的问题上,仍会坚持原有的观念,认为坚守也有坚守的意义。
然而,报告的另一方面显示,调查记者任职机构不均衡,呈现高度集中化趋势,且工作地点以北京为主,主要集中于澎湃新闻、财新传媒、《新京报》等媒体机构。这也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坚守仍然存在着被客观经济因素影响的方面,调查记者出于对自身的保障,必然会竞争进入保障性较高的报社,而这些报社一旦饱和,其他人员必然也将另谋生路,随之而来的便是坚守的不复存在,“消逝”也只会更加严重,反而得不到缓和。
或许在调查记者消逝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用一种理性、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和反思。首先,对于调查记者自身,一方面,他们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而不是以道理绑架的方式要求他们坚守或逃避;另一方面,报告显示,虽然调查记者总体在工作满意度方面并未出现显著下降,但他们对于职业的忠诚度并不高,在这一点上,对于仍在这个岗位上坚守的记者而言,身在这个岗位,就应该承担肩上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制度的保障是关键,调查记者的流失与制度上的不健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果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生活以及工作上的保障,不仅有利于调查工作的开展,也是对他们精神上最大的鼓励。此外,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调查记者所能提供的深度报道或许是最有力的反击武器,但如果能够将二者的优势更好地融合,改变传统的调查模式,提高调查效率,就不仅能更好地实现调查记者的价值,也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升级。
面对调查记者消逝的残酷现实,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思,将调查记者、传统媒体、制度建设融为一体,我们看到的将会是更具影响力的调查报道和更具希望的传统媒体行业。
http://www.dxsbao.com/news/758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