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5日,华农文法学院和经管学院汉绣调研实践团赴武汉纺织大学、江汉路民众乐园汉绣精工坊、江欣苑社区以及昙华林萧兰刺绣馆开展为期7天的汉绣传承、推广、调研活动。
汉绣是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的湖北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实践期间,实践团成员既在华农校内进行了摆点宣传工作,也深入武汉各汉绣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访谈。
10日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江汉路的汉绣精工坊进行实地考察。据悉,汉绣精工坊是2017年1月20日,由武旅投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数千万元打造,在武汉民众乐园落户,集中展示500余种珍奇汉绣制品。汉绣精工坊共分为六个展区,分别是汉绣时尚服饰区、汉绣旅游商品区、汉绣家居家纺区、汉绣旗袍高定区、汉绣精品定制区、汉绣互动体验区。这些汉绣制品将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显示千年汉绣的韵味。坊内工作人员称:“汉绣精工坊旨在整合汉绣产业链,形成汉绣研销立体平台,为汉绣的传承和复兴贡献力量。”
实践团拟订的访谈对象主要有汉绣研究者、民间汉绣手工艺人以及汉绣销售商三种在汉绣领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以便于从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汉绣目前的发展,面临的困局以及出路。
王燕,汉绣研究者和传承者,现任武汉纺织大学老师。访谈中王燕先是介绍了从楚国至今,汉绣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汉绣起源于楚,鼎盛于明末清初,凋零于抗日战争期间,新中国成立后重放光芒。现今由于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汉绣的传承与发展前程一片光明。谈及汉绣的特色所在,王燕叹道:“相比苏绣的写实,汉绣更为注重写意。汉绣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苏绣显出江南水乡的灵动小巧。而汉绣则展示楚地的大气磅礴。”对此,来自江苏的队员金玥深表赞同。
王大姐是民间汉绣手工艺人,现年55岁,刚从单位退休,她认为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慢工出细活”的汉绣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目前已显示出市场狭小、成本过高等问题。在谈及汉绣的传承问题时,王大姐谦虚地说:“我也只是半路出家的,汉绣本是我退休后用来消磨无聊时光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我发现我自己对汉绣很感兴趣,我也相信其他人在接触过汉绣后也会对汉绣产生感情。虽然目前的汉绣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但我们汉绣传承者有信心一一解决。”
萧兰是汉绣经销商,在昙华林有一间萧兰刺绣馆,出售种种汉绣制品。刺绣馆内的刺绣作品满满当当,件件秀丽精致、栩栩如生。据萧兰介绍,这些都是跟随她学习的学员们所绣。目前刺绣馆的收入主要由日常销售和招收学员为主。“汉绣屡次受到央视报道,在短暂时期内也受到人们的热烈关注,但相对于广大人群来说,这种关注微不足道。目前湖北经营汉绣的作坊不过寥寥,难以形成规模。”萧兰说道。但是对于汉绣的未来,萧兰仍报以积极地态度,她认为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是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就像手工的独一无二永远无法被机器流水所替代。但是,这并不代表汉绣不需要与时俱进,好的作品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当今的审美。
实践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深有感触,金玥感叹道:“通过实践,汉绣这门古老的艺术仿佛被具象化了,她在我眼里,就像是一个中国古代传统贵妇人,虽然饱经风霜,依然淡雅动人。她面容恬淡,眼神平静,举手投足间都具有独特魅力。”来自社会工作专业的赵佳凤说:“通过本次实验,让我对汉绣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了汉绣的困境,也学会去寻找出路。将社会工作专业课堂所学的质性研究访谈技巧运用在实际之中,对专业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http://www.dxsbao.com/news/449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