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九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赴陕西凤翔泥塑调研服务队于陕西凤翔六营村对泥塑传承人敬萍开展了长达近两个小时的采访,重点聚焦于泥塑如何继续发展等问题,敬萍女士对此作出了回应。
每一天,我们都在寻求改变
“你们可能都不知道,以前的泥塑就是主要卖两样,娃娃和老虎,地上全是老虎。”
“八十年代之前,泥塑产业的发展一直滞留不前,自从胡新明正式从事泥塑行业以来,我们从泥塑的土质、销售路径、泥塑模型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敬萍女士说。
在泥塑的原材料上,为了使泥塑长久保存,胡新明曾经对土质成分进行了多达180次以上的改良,泥料中加配糯米、陶胶、白矾等附属原料,最后达到了泥塑几乎摔不烂的境界。
在泥塑造型上,胡新明与敬萍二人狠下功夫。在凤翔泥塑传习所中,服务队观察到,现在的泥塑造型不仅仅是固定于往常的十二生肖单一造型,同时也借鉴了外国的卡通造型,如老鼠的造型就分为东方鼠和西方鼠,泥塑老虎既有凶猛的镇宅之状,且也有活泼可爱的调皮之态,种种例子,举不胜数;同时在色彩上,选用了丙烯颜料,彩色更为丰富、持久,大胆用色,使形态更加生动,细节刻画更为传神,同时使造型极为显著突出。【配图一】
在销售模式上,凤翔泥塑也尝试了更加多元化的路径。泥塑的销售不再局限于线下销售,而是尝试利用微信、淘宝等网络渠道进行营销。
全方面的创新,使泥塑摆脱了八十年代以前廉价、单一的形象,同时随着国家近年来对非遗文化的重视,有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泥塑的投资。泥塑的输出也不再拘束于国内市场,而是远销埃及、新加坡、美国等国家。
如今泥塑的市场充满着新生的活力。
创新并不意味着妥协
在被问到泥塑的生产是否会走工厂化的道路时,敬萍斩钉截铁地说,绝不会。
“泥塑被机器生产,那不就叫泥塑了,泥塑只追求质量,而从不向数量妥协。”
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在凤翔县六营村传习所中,服务队观察到,这些步骤全部由手艺人们交替完成,一气呵成,巨细无遗。
凤翔泥塑因保留着浓郁的“乡土”特色而深受世人的喜爱,而如果走向生产工业化机械化,这将会使凤翔泥塑丧失乡土气息。
正如《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所说,要让百姓记得住乡愁。乡村民俗文化已不是落后的象征,它已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而凤翔泥塑受当地古代文化的哺育,以传统内容为主,艺术风格上粗犷大方,无纤弱之气,明显保留着周、秦、汉、唐的文化传统和风格;作品形态不一,手法细腻、造型洗炼概括、生动夸张,形态妩媚可亲,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这些都注定了凤翔泥塑的“乡土生产”。
缺乏新生力量——创新的瓶颈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在传习所的工作人员年龄达四十岁以上的占全体成员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同时关键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多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访谈过程中,调研队了解到,虽然每一年都会有许多高校的艺术系学生到凤翔传习所进行一定时间的学习,但是最后将泥塑作为职业的却少之又少。
“不只是在泥塑制作上,泥塑的销售上,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话语间表达了敬萍对泥塑行业传承的担忧。
“虽然我们现在算是整个圈子里年龄最小的那批,但是几十年后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主席曾多次强调。泥塑的长久发展必然离不开“创新”二字,同时创新的对象不应仅仅围绕泥塑本身,而应横向看其他民俗文化发展。努力将其他民俗文化与泥塑相结合,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由点成线,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这将是泥塑发展的一条新思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49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