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生问题行为原因与分析
【摘要】:学生问题行为主要是指那些妨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其智能发展或者给家庭、学校、社会的正常分活带来烦或威胁的行为【1】。而往往导致中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正是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学生问题行为会不利于其自身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在教师实践中也是经常遇到的。虽说学生问题行为的危害程度较社会上发生的类似于偷窃,施暴等行为危害性小,但教师应有防微杜渐的意识、避免行为后果进一步升级,我们需要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认真识别并加以引导、矫正。
【关键词】:学生问题行为 家庭教育 社会影响 个人因素 矫治方法
一般来说,按照问题行为的性质,可分为过失型和品行不良型,过失型问题行为是由不恰当的需要或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认识能力不足等违反纪律和一般行为规则的行为。品行不良行为是由错误意识支配违反道规范的行为。按照问题行为的表现特点,可将问题行为分为攻击型和退缩型)攻击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造成的愤怒、不满等情绪而引发的发泄、对立、反抗、迁怒等攻击性行为。退缩性问题行为是由挫折造成的焦虑情绪所引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行为。问题行为的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制约。问题行为实际上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影响是潜在的、深刻的,往往会导致以后各种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障碍、心理疾患。因此,教师和家长对这类问题行为要特别注意【2】。
(一)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失误。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家庭成员是其中的主要部分,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青少年所经历的家庭过程会对其的行为、成长等有着极大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婚姻状况关系与其教养方式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行为是有积极影响的。而婚姻冲突可能会降低父母教养效能,它对青少年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连贯性和长远性,表现出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担心自己的孩子输给其他孩子。有时轰轰烈烈,有时候偃旗息鼓。轰轰烈烈时对孩子寄予厚望,要求严格;偃旗息鼓时对孩子放任自流,没有期望。
2.社会不良影响。每一个身处社会环境之中,时时刻刻都受着它影响。作为好奇心强烈、鉴别能力差的孩子更是如此。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有这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伙伴的不良影响,同伴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青少年都强烈希望能被好朋友或者是更大的同伴群体所接纳,而当他们被同伴轻视或排斥时,则会产生很强的压力感和焦虑。一项研究表明,儿童期不良的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后期的辍学、犯罪行为有关 (Roft, Sells, &Goldern, 1972) 。另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期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与中年时积极的心理健康有关(Hightower, 1990)[3]。二是污浊的社会风气。消极的、不健康的影视文化对学生精神的污染。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上充斥的宣传暴力、迷信、色情、抢劫、凶杀、恐怖等网络作品是学生非常容易能接触到的,而对于辨别意识较差、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的学生而言这些没经过任何筛选的不良文化作品是有着极大的危害性的。
3 .学校教育不当。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这个大环境,同样的学生问题的产生与学校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见为学校方面和教师方面。一是学校方面:许多学校依然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学生文化知次的学习上,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标说唯成绩至上。评价学生的标准应该多样性化,单一的标准是偏见而不是准则。单一标准量化出来的学生总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小问题。二是教师重空洞说教轻言传身教。先秦戴圣在《礼记》中提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老师授予学生的不应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应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学生个体内因。可以说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离不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一是心理方面: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思维大多是自我中心思维。例如,16岁的玛格丽特在与一位同性朋友聊天时:“你听说了吗?凯瑟琳怀孕了。你认为那样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吗?永远不会。”还有13岁的亚当,他这样描述自己:“没人理解我,尤其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了解我现在的感受。他们从来都没经历过我所经受的痛苦【4】。”这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对周围环境过于敏感,对自己过分关注、多疑、性格孤僻等不良心理状况,容易出现对学校适应不良的现象。二是生理方面:在生理方面问题行为产生的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智力发展落后和智力发展受阻。智力落后常常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自我否定,进而消极、自卑、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其次是生理上的变化对男孩女孩的心理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他们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表、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同,在公众场所引起别人的注意,由此他们会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
总而言之,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学生成长的内外部环境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导致了学生发展中的过度压抑或者过度释放,形成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体验甚至出现扰乱、粗暴等攻击行为,最终使得类似的行为在学生身上固定下来,成为稳定的行为方式,从而形成了种种问题行为。
(二)学生问题行为矫治
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各种原因,我们应学生予以适应的矫正。矫治内容应当包括:
1 .父母调整家庭教养方式。根据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1971,1991)的四种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权威型、冷漠型、放纵型),在一项对以色列男性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家庭的青少年能更好地应对和适应环境。而权威型父母的投入和给予孩子的温暖也使得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5】。
2 .学校教育要注意课堂教学要提供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而不是一味地听和写。学校的生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组织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感觉到学校不是死气沉沉的“三味书屋”,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
3 .重视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教师的人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书”,而且重视“育人”,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善良正直、认真负责等人格特点去影响学生。
4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要利用各单位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如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少年专题节目,电影院放映学生专场,放映适合学生身心健康的电影,文化宫、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等,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和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发挥社区教育的积极性,聘请派出所、老红军、老工部、劳动模范以及名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到学校开设讲座,利用社会教育优势,增强学校教育效果。
5 .学生也要学会自我矫正。心态不好的时,如果有意识到自己的心态不好的话,那么就要尝试自我矫正。这种矫正,是指与普遍的首先规范行为进行对见,与普通的价值观进行对此,把自己的不好的心态给扭转到正确的轨道来。学生要尝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听听外界的声音。如果自己无法转换心态也要寻求父母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程》,赫云鹏主编,2006年3月第1次印刷;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李小融主编,2006年12月重印,页码为138;
【3】【4】【5】:《青少年心理学》,约翰•桑特洛克著,寇彧等译,第11版中译本;
http://www.dxsbao.com/news/3200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