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安阳9月6日电(通讯员 肖钰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2020年8月16日,东北大学信息学院赴红旗渠庙荒村社会实践团前往林州市黄华镇展开了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该团队以学习脱贫模范,助力全面小康为中心思想,深入在短短几年内摘帽脱贫并荣获“河南省最美乡村”美誉的脱贫模范村——庙荒村,思考并探求其高效脱贫的原因,聆听脱贫之路上的故事,在广大民众中推广宣传,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走进红旗渠,体悟脱贫攻坚战中的红旗渠精神
当天上午,实践团队来到红旗渠纪念馆,了解庙荒村的历史环境,同时认识庙荒村所依傍的伟大红旗渠的诞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走过五个主题展厅,了解红旗渠诞生的前因后果。讲解员讲述的一个个令人动容的真实故事,如大旱年间一儿媳因误洒公公两天一夜担来的水愧疚难当而上吊自尽、修渠过程中“李改云”女子突击队每日奋战于山崖凿石造渠等等,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上世纪林州人民用水的艰难,以及十年造渠期间林州人民的艰苦奋斗历程。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十年的造渠过程中,更是如今脱贫攻坚战中各级扶贫干部的真实写照。
图为纪念馆讲解员为团队讲解红旗渠的历史。通讯员 肖钰珊 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更好地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实践团冒雨登上红旗渠。队员们在大雨中跋涉数个小时,在衣裤都被打湿的情况下,忍着饥饿跋涉至午后两点才成功下渠。东大学子用自己冒雨登渠的实际行动,将在纪念馆内学习到的精神传承落在了实处,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林州人民修筑红旗渠的艰苦卓绝。简化为十六个字的红旗渠精神,正如习近平书记所言,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值得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践行,值得亿万华夏儿女一脉相传。
图为团队成员在红旗渠上的跋涉掠影。通讯员 肖钰珊 摄
乡村脱贫既要“止血”还要“造血”,需要产业做支撑
经过短暂的休息整顿,团队前往庙荒村进行实地调研。与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接洽后,团队来到了位于村委会二楼的庙荒村脱贫攻坚工作图片展厅,“自从我们村摘帽脱贫后,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工作单位和实践团队就络绎不绝。暑假高峰期时,一天要接收好几个团队,所以村里安排了专门的场地和工作人员进行接待。”展厅讲解员解释道。
讲解员为实践团队细致地介绍了庙荒村最初积贫积弱、环境恶劣的历史背景,讲到了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村干部与村民的大胆改革与艰苦奋斗、党中央强有力的扶贫政策、红旗渠给庙荒村带来的精神力量与物质财富,以及省市领导人对庙荒村未来发展的期许与愿景。在后续的访谈中,庙荒村的郁书记向实践团队介绍道:“村里先后有85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持脱贫、社会保障脱贫、光伏兜底脱贫等一些方式成功摘帽,总脱贫人口达135人。” 并向团队讲述了脱贫过程中庙荒村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感人事迹,一字一句之中,感慨万千。
此外,实践团队了解到,近年来庙荒村大力发展共建村集体经济,向政府申请了专项扶贫资金,先后通过建设小型光伏电站、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打造“幸福庙荒”特色民宿和“渠畔人家”特色乡村旅游等产业,造福贫困户和全体村民,助推庙荒村的增收致富工作。为了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庙荒村还注册成立了“幸福庙荒”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对“渠畔人家”特色民宿乡村旅游项目实施“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的管理和运营,鼓励村民入股。时隔不久,以“创客基地”为建设主体的河南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也落户庙荒村,该项目建成后,集体经济每年增收达15万元。
图为庙荒村中街景。通讯员 肖钰珊 摄
“这国家的政策好呀,咱村干部也上心,带着俺们大干了一场,现在这日子才好过了。”在千年皂角树旁下棋的大爷手摇着蒲扇,向实践团队娓娓道来。走在整洁宁静的石板路上,一边是汩汩流动的红旗渠水,一边是竹林掩映的农家小院。庙荒村如今的靓丽形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贫困,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庙荒村人在脱贫之路上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村干部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全村人民大力改革,创建全新的“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管理运营,通过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方式,在政策扶持下帮助贫困户大幅创收,最终全村高效脱贫。
图为团队成员来到庙荒村村委会调研。通讯员 张祚尧 摄
庙荒之“妙”,正如林州市委书记王宝玉所说:“发扬红旗渠精神,从实际出发勇拓发展新路。”以红旗渠精神为底色的庙荒村,在党中央脱贫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在村干部身体力行的辛苦耕耘下,在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初心引领下,得以成功摘帽脱贫,走在了黄华镇乃至中国乡村发展的前列,其华丽蜕变背后的个中缘由,值得广大学子认真剖析学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006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