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一座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一曲用鲜血浇灌的永恒凯歌。红色革命时代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无数浴血奋战的战士们的身影却在悠悠时光长河中永不磨灭。在阜阳市王店镇红庙村里,这位已值耄耋之年的王景和老爷爷就是这万千最可爱的人中的一个。
92岁的王景和,1951年参军,随后便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中是一名排长,一直到1956年退伍归乡。他把这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岁月撒在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广袤疆场上,更是在后半生不改革命信念与军人本色,默默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高龄的王景和,在语言表达方面已经不太流畅,但追忆当初自己在沙场驰骋的日子,他却显得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似乎每一道皱纹、每一寸银丝,都写满了耀眼的刚强。
铁骨铮铮,挺身无畏艰苦
王景和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兵燹不断的黑暗年代,人们缺衣少食、食不果腹。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之际,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至鸭绿江附近,中国和朝鲜相邻,一江之隔,唇亡齿寒、如履薄冰。
“与其在家饿死,不如去保家卫国,战死沙场”抱着这样的信念与情怀,王景和毅然加入了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部队,开启了他的从军生涯。谈到当初参军的理由时,王景和格外坚定地表示:“堂堂七尺男儿,国家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就应该义不容辞、挺身而出。”
抗美援朝战争条件非常艰苦,在经过简单培训之后,王景和所在的部队就被派到了前线。北征路上,他们跋山涉水、缺衣少粮,每人背着一袋炒米和一桶油,负重前行。还时刻面临着美军的空袭,他们白天不能行进,只能顶着疲惫与黑暗夜间前进。
到了朝鲜境内,气候寒冷,志愿军的单衣薄被不足以抵御严寒,“饿了就吃一口炒米,就着一口雪”是他们战争时的常态。但在严寒、饥饿、武器装备落后、弹药匮乏、供给困难等一系列困难面前,他们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
“我们当时以地为床,以雪为被,怎么能不苦啊!但我们心里就一个保卫国家的念头往前冲。” 王景和眼中饱含着泪水,自豪地说道。因为心中有理想,他们显然忘记了何为饥饿,何为寒冷,何为苦累。
与子同袍,共筑巍巍长城
战场上枪林弹雨,王景和常常目睹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中百感交集。“我当时心里也害怕啊,害怕再也看不见明天的太阳,害怕再也回不去我的家乡了。”他坦言道。
一次空袭中,美国的飞机炸弹猝不及防地呼啸而来,他自己不幸也被炮弹炸晕,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后发现双腿失去知觉。就在这千钧一发、危急存亡的时刻,他的连长来到身边果断背起他,带他脱离了险境。然而,在战争的最紧要关头,连长把他交给其他人背着,自己却奔赴最前线去救人,身受重伤。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连长最后还是不幸牺牲了。
“如果不是连长,我也没办法活着回来。”王景和想到那段并肩而战的时光,至今心里对连长还是充满着无限感激。
“这一次小战争听着惊心动魄,但只是这一年里大大小小战争中的一个,还有很多这样的战争。”在那样炮火连天的年代,王景和和战友们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
战争无比艰苦与残酷,支撑着王景和一直坚持下去的,便是他心中“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这不仅仅是这位钢铁英雄的坚韧意志,更是泱泱华夏万千中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任凭暴风骤雨,那抹浓浓的青绿永不褪色。
牢记使命,永葆军人初心
王景和退伍回来之后,在马鞍山做过火车司机,之后又扎根基层,做了25年的民兵队队长。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在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着雷锋精神,一辈子都没停止过认真做好事的步伐。
“我虽然离开了部队,但我永远是一个兵。”这份为国为民的追求早已深深根植在王景和的内心。在他所在的村里,哪里有困难、危险,哪里就有他。他做过的好事,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失火,他二话不说,第一个冲向火海,救出了两个孩子。再一次,有户人家打架,手里都拿着凶器,眼看着就要出人命,警察来了也一筹莫展,没人敢上前阻拦。他却一个箭步冲上去,大声呵斥道:“你们都不想要命了!”打斗的双方都被他震住了。
多少年来,提到王景和爷爷,乡亲们总是噙着感激的泪水,纷纷称赞道,“他做过好事怎么说都说不完。”
谈到2019年建国七十周年的阅兵盛典时,王景和难掩激动,他表示很感动和欣慰:“现在的国家繁荣富强了,军队也强大了,再也不用怕别人欺负我们了。”家里人悄悄告诉志愿者,老爷子不知道看了多少遍阅兵盛典的回放,一遍又一遍。每每提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王景和眼中总会流露出坚定和自豪。
没有国就没有家,看似朴实无华王景和,心中却坚定地认为每一个男儿应都有一个保家卫国的梦,有一颗顶天立地的心,有一份马革裹尸的情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绿色的军装是他生命的底色,纵使历史的纸页早已发黄,任时光荏苒,那份赤子热忱没有丝毫更改,那种英雄本色亘古长存于天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200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