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语言综艺的时代内涵
一.吐槽大会——时代的宠儿
近年来,为迎合网络环境下大众的表达欲望,语言类综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日前就有一款名叫“吐槽大会”的网络综艺节目爆红网络,第一季节目微博话题阅读总量就超过12.71亿,覆盖人群超过十亿。
吐槽大会简化了以往综艺节目复杂的流程,节目邀请七名各领域的知名人物作为嘉宾,并选择其中一名作为主咖,七位嘉宾分别上台相互吐槽、自黑。每一名嘉宾吐槽结束后,主持人都会及时点评并且与观众互动,同时会以短视频的方式抽取部分来自场外观众的吐槽。
不同于“奇葩说”这类以辩论和思维碰撞为卖点的语言综艺,“吐槽大会”以“吐槽”的形式,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关键词,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节目挖掘影星们的黑历史,吐槽每位嘉宾饱受诟病的问题。诙谐幽默的语言让观众开怀大笑的同时也收获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份子钱该不该被消灭”……从吐槽大会的话题选择来看,节目组倾向于选取年轻人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作为一款文化语言类综艺节目,吐槽大会取得傲人的成绩得益于准确的人群定位、精准的内容生产和明星大咖的加持。以幽默的语言调侃残酷的现实,用勇气笑对生活的不如意。
参加吐槽大会的明星们也借此展现了自己生活的一面,在吐槽和自黑间拉近了与观众间的距离。张韶涵沉寂了十年后东山再起,她在《我是歌手》中用一首熟悉的“隐形的翅膀”唤醒了无数90后青春的回忆。可是,当张韶涵在吐槽大会里谈到自己沉寂的这十年的时候,脸上是无奈的微笑。她坦言:“现在娱乐圈交到一个真心朋友真的太难了”,短短十年里,自己遭受了背叛、欺骗,受尽圈内人的白眼。
现代年轻人的社交圈子看似很大,能推心置腹聊天却寥寥无几。我们又何尝不是一边刷着自己几百人的微信朋友圈,一边孤独地在夜里哭泣?吐槽大会节目组选取了张韶涵这一个点,放大了存在于普罗大众身上的信任危机。这些人们不愿意提及,藏在内心深处的问题,被节目组放在了公共的平台上,用吐槽这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探讨。用一种自然不做作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向青年人群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吐槽逻辑下的国人思维转变
国人常有“面斥不雅”的态度,而吐槽大会反其道而行之,把公众舆论敏感的人物或话题聚焦在灯光下,直面舆论问题,用幽默通俗的语言调侃,用理性和思考回应质疑。李诞直言王晶导演是“烂片导演”,“用最强的演员阵容演最烂的片”说出了众多网友的心声,而王晶在现场也是非常豁达地鼓掌欢笑。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也是国人越来越自信的表现。有勇气笑对残酷现实,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中国人的心态正在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从“不敢说”到“敢乱说”再到“理智地说”,用吐槽、自黑的模式来发声,背后反映了国人的思维正在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这两种方式背后都反映了年轻人崇尚自由发声、不盲从、不妥协的时代精神。
吐槽也可以是“和”文化的时代体现。就像平常被众星捧月惯了的王晶导演被七位吐槽队员轮番吐槽“拍烂片”过后,竟然没有生气,反而很大方地走上舞台说:“正是我的烂片,养活了一代香港演员,在香港电影最艰难的时候,就是我的烂片让演员有饭吃,有戏拍。”王晶的一番话迅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人们对于王晶“烂片导演”的极端偏见也得到了理性纠正。明星们正面用自黑、吐槽的方式回应质疑,推心置腹地向观众解释表象之下的暗流涌动,真正地把观众当朋友在和解。也正是这种化干戈为玉帛的“和”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吐槽大会。
三.吐槽风盛行,危机暗流涌动
语言类综艺节目一向是知名节目制作人不愿意涉及的一个领域,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水平都有差别,在一个公众激烈讨论的话题中,很难求得最大公因数。一个人的言谈集中表现了其人的性格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一个人奉行的观点受到反驳,人们会出于保护性机制地捍卫自己的认知。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奇葩说”这类节目里看到参与辩论的嘉宾情绪失控,一档语言类节目的尺度也就变的非常难以把控。
但是近年来,语言类的网络综艺节目却成了网红爆款。究其原因,是伴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网民追求“理性地发声”的客观原因导致的。吐槽大会能够成为语言类网络综艺节目的领军者,跟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过大,积郁的情绪需要发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语言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兴起并不是“一夜爆红”,而是年轻人心中积郁已久的不快的集中发泄。不是各路明星捧红了语言类综艺节目,而是将各种抱怨和郁闷化为令人捧腹大笑的语言魅力感染了观众,继而捧红了明星。比如飞轮海组合的辰亦儒一直以来被网友当成其他三人的陪衬,有谣言称他们团体内部关系复杂。对此,他回应道“有人说我们团有个人特别富,另外两个人另成一个集体。这还是我们团吗?这是斗地主好吧?”就这样简单的比喻,既讽刺了别有用心的造谣者,也吸引了一大波粉丝。
语言网综的火爆从另一个维度反映了现代年轻人的心理压力巨大,没有合适发泄渠道的事实。当一档综艺节目不仅仅是吸引眼球,而是更深层次地反应了快节奏生活状态下年轻人的精神诉求,这档综艺节目就已经成功了。
四.文化产业转型之喜
语言类综艺繁荣娱乐圈文化市场,是喜剧文化产业转型的一大契机。作为行业视角下的线上爆款,其背后的发展是对文化的选择和调整。节目第三季的话题涉及音乐圈、体育圈、电影圈,越来越多的小众文娱代表都有机会上台推广自己的文化领域,提升该领域对大众的吸引力。在新一期的的节目中,王佩瑜被吐槽为“不停京剧者最喜欢的京剧演员。”,玩笑之余也透露了如今京剧受众小、被理解程度低的困境。信息化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王佩瑜顶着舆论的压力,用语言、嘻哈推广京剧,在网络时代寻找京剧更多的可能性。前有转型成功的脱口秀团体“德云社”,后有无数像王佩瑜一样的年轻人寻找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吐槽大会正在利用行业生态助力推动行业市场,实现文化认同反哺行业本身。
吐槽大会只是众多语言类综艺节目的冰山一角,语言的魅力还待更多人去发掘。诸如“奇葩说”、“吐槽大会”此类的综艺节目的受众人群仍局限在年轻人群体,侧面反映了语言综艺还有庞大的市场潜力。同时语言类节目也是最难把握尺度的节目,策划者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应,把传递社会正能量作为节目的精神内核,才能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综艺”。
http://www.dxsbao.com/news/14801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