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自由——互联网语境下的“自由”需重塑
读完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书,我深深被其充满号召力的语言所吸引,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了新闻史生命力的强大,弥尔顿演讲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这本书创作于1644年的英国,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正在与斯图亚特王朝做最后斗争,革命内部势力意图控制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政治思想,推出了“书报检查制度”。思想家弥尔顿为争取出版自由,在议会上宣读了这洋洋洒洒长达四万字的演讲稿。
弥尔顿提出了“观点的自由市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和持有主张的权利。鼓励所有人都自由无限制地发言,他表示“人是理性的动物,人能够凭着自己的理性辨别真假。”他坚持“自我修正”的观点,认为人会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接近真理。
这种对天赋自由的阐释客观顺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趋势,为资产阶级的崛起争取了更多的发言权,对当时乃至现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互联网语境下,仍然照搬“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模式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重大灾难事件谣言的无序散播制造社会恐慌、网络语言暴力、粗鄙低俗观点影响着判断力不足的未成年等等。
近年恶名昭著的“蓝鲸自杀游戏”就是一个网络言论无序传播的典型。“蓝鲸游戏”最初是俄罗斯一群居心叵测的成年人组建的游戏讨论组,他们渗透进12~18岁的未成年人群体,假扮成同龄的孩子,通过语言诱导让孩子们在凌晨起来看特定的恐怖片、从楼顶往下望……通过游戏的方式一步步完成任务,最终的任务就是“自杀,获得永生”。这款为所未闻的游戏带走了全球十几万未成年人稚嫩的生命。正是互联网这个自由表达观点的平台,滋生了一双血淋淋的双手,伸向一个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
诚然,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性辨别真假正误,但是人是后天学习的动物,需要不断成长,从生存环境中获取知识,最终才能获取理性、接近真理。互联网庞杂的信息量一方面能够让人类更快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冲击着现有的知识体系。如果不加限制地把巨量信息交给尚不具备足够判断力的未成年人,反而会使其价值观混乱。
不加管制的“自由”就是把人们推向混乱的深渊,扼杀了获取真理的唯一载体。
网络言论需要管制,但如果采用“一刀切”或者“唱单调”的暴力方式来治理,只会是1644年英国“书报检查制度”变体,仍然会引起社会有志之士群起而攻之。因此,网络言论环境的治理将会是一个宏大的课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厌其烦地研究跟进。
互联网语境下的“自由”需要得到重塑,弥尔顿的“自由”精神也需要重构,只有结合中国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推陈出新,播撒时代的种子,“真理和自由”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
http://www.dxsbao.com/art/14800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