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公益活动 >

安徽工业大学:响应号召 积极抗洪

来源:安徽工业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 作者:人类

中国青年网通讯社7月30日六安电通讯员 杨臣豪近日连续的暴雨天气导致六安市新安镇多处乡村被淹没,防汛形式严峻。我们积极关注洪灾的情况,在得知政府需要抗洪志愿者后,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有责任与担当,尽己所能在抗洪中去做一些事,为期一天的抗洪支援活动让我收获良多。

我们在新安镇政府集合,领取抗洪物资,一些安全装备,必备的救生衣,雨衣和胶鞋,了解抗洪情况,为我们讲解我们的需要工作的事项,以及抗洪时的注意事项,救助他人时,一定要确保自生安全,一定要组队,行动,天黑要小心,然后随车前往抗洪地区。当时,部分农村地区一楼已经被洪水淹没,上游王家坝还要开闸泄洪,随时观察洪水情况,迅速转移群众,幸运当天下午天气突然放晴,形式有了一丝好转。

转移群众的工作不需要我们,我们前往另一个地区,杨家洼,因为王家坝,开闸泄洪,可能灰影响到新安地区,为了防止沙河水位上涨,对我们新安镇地区形成倒灌,我们需要紧急将杨家洼堵住。我们工作就是装填沙袋,然后将沙袋扔进铁笼中,由挖掘机进行填坝工作。我与另一位同学搭成一组,迅速开始了扔沙袋的工作,因为一直待命时间太长,而且慢慢找到工作的技巧,越干越有劲。有几位同志看我们是学生,还干活干的急,就让我们换班,扎铁丝笼,让我们喘口气,其实我们知道,他们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在这里了,喘了口气后,就和同学继续开始扔沙袋的工作。工作比较简单,大家有条不紊的配合着,几个人一组,重活和轻活大家相互轮换着干,没有人在哪里偷懒,每个人好像都充满了无穷的力量,看着河水水位一步步的上涨,大家都不敢有意思松懈,铲沙的快速的使用着铲子,扔沙袋的相互配,奋力的将一袋袋沙扔进铁笼。在干活时,我和我的同学相互鼓励,一起加油打气,刚来力气足,自己着边一个笼子满了,将抢着过去帮助别人工作,仿佛爆发了小宇宙,奋力的挥动着自己的胳膊,想一下子将所有的沙袋扔进笼子里,在水上涨之前,快速的把这个地方给堵住。大家都在低着头,紧张的忙活着自己的手中的工作,奋力的工作着,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奋力的工作着。大约11:55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工作,大家都开心的笑了。

休息时间 通讯员 杨臣豪 摄

到达抗洪地区,当地村民都表示非常的高兴,对我们的工作十分的鼓励,也让我们充满了干劲。在集结去抗洪地的路上,发生了有意思的一幕,我们当时上车正准备出发,一名初中生用军姿向我们敬礼,真挚的眼神望向我们,大声向我们呼喊“祝你们凯旋!”,虽然我们不是军人,但我们内心还是很感触,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抗洪救灾奉献一份力量,我们义无反顾!当天晚上9点,情况发生变化,其他地区更需要我们,为了尽快阻击洪水,一声哨响,我们迅速集合后,立刻被送到杨家洼地区。为坚守住杨家洼地区,已有一批通知同志在这里工作4个小时,我们来换班,让他们喘口气。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当地的群众都热情地欢迎我们,一批批队伍的到来,让当地的群众感到很安心,有很多当地的居民给我们递水,给我们加油,他们的鼓舞让我们感觉到混身充满动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了很多,了解了很多,明白奉献精神的意义,看见别人的到帮助,我们自己也是十分的开心。积极参加抗洪救灾是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于担当,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是我们的义务。看看正在一线奋勇当前的武警战士,令我们敬佩,为他们点赞,激起了我们为抗洪前线奉献一份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我的家乡,我的亲戚朋友,为正在受洪水困扰的父老乡亲一份尽一份力,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给他们帮助,让他们尽快的离开危险地区。我们做的不多,但是当地的村民对我们表示了感谢,让我们收到很大的鼓舞,原来帮助别人,自己也是这么的快乐。

抗洪现场 通讯员 杨臣豪 摄

http://www.dxsbao.com/gongyi/3220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愉快的一天支教

支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它使我有机会去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与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度过宝贵的时光。这段经历带给我很多感悟和启示。首先,支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美好的支教一天

今天是支教的第二十五天,今天没我的课,但是我还是很早就起来了,因为今天有四五年级的甲骨文汇报演出,第一节是班会课,不需要我去,所以我就洗了头,洗完头我就去学校了,先看了四五……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充实的支教一天

早上七点半,伴随着蝉鸣、小朋友们的嬉戏声、同伴们的洗漱声以及透过窗户倾洒下来的阳光,我从床上醒来,醒了之后立马的穿上衣服然后出去洗漱了一番,洗完之后吃了张煎饼又喝了杯牛奶就……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诚心诚意,育人育己

正心诚意,育人育己支教是一种特殊的经历,它不仅是对他人的奉献,更是对自己成长的一次洗礼。在我这一段时间的支教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正心诚意,育人育己”这句古训的真谛。首先……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星并不远,梦也不远了

星并不远,梦也不远。这句简洁而又深刻的话语,表达了一个美好的信念:只要我们有梦想,不论目标有多大,只要我们勇敢去追逐,就能够实现它。作为一名支教者,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支……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有爱的支教

今天睡得晚,不知道为啥失眠了,就是睡不着,看催眠视频也睡不着,过了好久差不多在两点多的时候才睡着,但是我起的还蛮早的,因为我今天上午满课,第一节去了四年级上课,因为快结束了……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惬意的支教生活

今天有事没课的一天,今天就赖了一会床,大概八点半的时候起来了,起来之后就洗漱了一番,洗完之后就去学校了,我先去了五年级,去听了传统文化的课,王老师讲的传统文化的课很丰富也很……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追逐梦想,点亮未来

追逐梦想,点亮未来在支教的日子里,我看到了许多孩子们如何努力追逐梦想,点亮自己的未来。这些孩子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有些是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些则面临着社会问题和家庭困境。…… 付新冉 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数智技术赋能红色文旅,共赴发展新机遇

在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各地红色文旅与时俱进,借助数智技术助力红色文旅创新性发展。于都,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承…

春节成功申遗,助力双创迸发“春”之力量

辞旧迎新踏春来,鞭炮齐响锣鼓鸣,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华夏儿女中的心中有着独一无二的意蕴。2024年12月4日,…

践行非遗双创实践,点亮新春文化华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儿女不懈的…

医废焕能调研团前往威海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实地调研

2025年1月27日,为调查了解威海市医疗废弃物处理及构建数字化医废智慧监管平台情况,山东大学(威海)医废焕能调研团成员邵佳…

山东大学学生访谈覃刚医生,聚焦医疗废弃物处理实践调研

2025年2月8日,山东大学医废焕能调研团前往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展开调研。此次访谈围绕医疗废弃物处理展开,旨在助力相关…

最新发布

安徽工业大学:关爱孤寡老人 共建爱心社会
中国青年网通讯社8月3日蚌埠电(通讯员邹蕴涛)当我们在享受家人团聚的幸福时光时,可曾想到还有一些孤寡老人正在家中独自忍受着孤单与寂寞。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
安徽工业大学:爱心一对一义工家教
中国青年网7月28日合肥电(通讯员张家龙)安徽工业大学“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暑期公益实践队队员7月28日于合肥举办爱心一对一义工家教活动圆满结束!本次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辅导学生功课展开。…
同呼吸,共命运,“千里心心相印,携手共度疫情”暑期疫情调研活动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来袭,这场灾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挑战。但是在这危难关头,我们不惧挑战勇于面对,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管控措施,各地积极响应,成功阻止了新冠疫情的进一步扩散。一方有难,八方支…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为身边的最美逆行者点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为身边的最美逆行者点赞!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三名学生组成青春抗“疫”采访小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寻访身边的青年抗疫者,开展访谈,以线下采访的形式对身边的最美逆行者…
外院人海外抗疫故事
2020年一场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留学在外的师生而言,他们的抗疫故事也深深牵动着全国上下的心。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学生实践团队于暑假期间展开了外院人海外抗…
探访惠山泥人的前世今生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南方的无锡惠山泥塑享誉全国,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为无锡南下塘惠山泥人商铺中手艺人制作的泥人模型余笑笑摄近日,来自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
专注志愿服务,展现青年担当
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实践队员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结合专业知识开展了睡眠调查,医疗负担等实践活动。我们一起在梦银河里遨游为了响应全国政协委员严可仕“减轻贫困户医疗负担是健康扶贫…
放假不放学,南财外院学子变身幕后制作人
2020年7月22日,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英语口译项目小组围绕着两个中心主题下的五个衍生英语口译板块,在短短两周时间内实现前期的短暂小完工。在六位成员的共同合作下,于线上顺利开展了英语口译MOOC课程学…
弘扬青春正能量,展现青年新作为——众植云播工作室爱心助农活动
21世纪,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食品安全问题接踵而至。在人民温饱问题得以基本解决时,如何让自己吃得放心、吃得安心也成为了大众们的难题!据悉,“众植云播”工作室是一家响应乡村振兴…
探访非遗之乡,深入了解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
蓝印花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品,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从纺纱、织布到印染全部是纯手工而成。花布上的图案一般都来自民间,传递了百姓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质朴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