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完成了整本书的阅读。合上书的瞬间,我的脑海中回荡着那句阿富汗诗人Saib-e-Tabrizi在参观喀布尔之后创作的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到阿富汗,了解到他的历史,政治,文化等很多方面,这也是我第一次透过一本书看到一个国家。借用外教Dave的一句话开启我的整篇——”Promise me , you will never go to
Afghanistan.”
我是在Dave的推荐下开启了《灿烂千阳》的阅读之旅。它开篇就吸引了我,玛丽雅姆是仆人娜娜与主人扎里勒所生的“哈拉米”(私生子)。虽然她从小就被母亲灌输着幸福是不可能得到的思想,但是她却渴望得到父爱,她热切的希望父亲能多给她一点关注。十五岁生日那年,她再也无法通过等待来满足她对父爱的所需,所以她不顾娜娜的以死相逼,踏上了寻父之路。在这个转折点之前,我一直以为扎里勒对娜娜是愧疚的、忏悔的爱,所以他才会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小屋子看看她们母女俩。但我又看到了扎里勒人物性格的双面性。他一方面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他关心着母女俩的生活,也将自己认为足够了的父爱全部给予了玛丽雅姆,而另一方面他又自私、惟利是图、封建守旧,因此将自己的女儿的一生葬送。
玛丽雅姆的少年时代充满了叛逆,她可以为了心中的执念坚定的走自己的路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像她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女生,岁月的层层打磨将她坚硬的外壳褪去之后,在面对拉希德的时候,她竟变得无力反抗,任由他鞭笞责罚,就像一只野兽逐渐被驯化。从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大多数阿富汗女性一生屈服的悲惨命运。然而,与她们不同的是,玛丽雅姆在最后重新找回了她自己。当她见到拉希德想要杀死莱拉的时候,她奋起反抗,用尽全部力量干掉了他。
“Love is a lamp, while friendship is the shadow. When the lamp is off,you will find the shadow everywhere. Friend is who can give youstrength at last.”读到这,这首小诗从脑海闪现。“爱是一盏灯,友谊是影子。当灯熄灭的时候,影子无处不在。朋友,就是在最后给你力量的人。”她们给彼此的爱就像温暖的灯光一样照亮了对方的人生,玛丽雅姆的爱是大爱,可以为了别人牺牲自己一切的爱,而莱拉的爱是小爱,像温火煮青蛙一样慢慢的浸入人心,像清茶一样沁人心脾,回味无穷。当她们天人永隔,尽管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的关心、爱护对方,但是她们之前的友谊却始终没有消散。 莱拉回到玛丽雅姆的故乡,替她看了儿时的风景,读了父亲的信,替她看到了阿富汗在血雨腥风后的风平浪静,那破旧不堪的木屋,那倚窗翘首的眼神,还有那棵绕着娜娜灵魂的柳树都是玛丽雅姆曾存在过的证明。玛丽雅姆与莱拉的友谊穿越时空,跨越生死,在莱拉的后半生一直陪伴着她,是她的精神支柱。
玛丽雅姆与莱拉都是敢于抗争的阿富汗女性的代表,明知命运从她们降临到阿富汗的那一刻起就全盘偏向了男性的一方,但却挣扎着寻求幸福。玛丽雅姆从小就没有感受过爱,然而她在生命的最后竟将全部的爱奉献给了莱拉和她的孩子。最震撼我的是,莱拉和玛丽雅姆,这两个共侍一夫的女人,在现在看来本应该是仇敌的两位女性,却在彼此身上找到了灵魂的寄托。玛丽雅姆被莱拉称为“妈妈”。她这一生无一所出,也并没有得到过母爱,反而与莱拉相依为命,将她视如己出。
不得不佩服胡塞尼的写作手法,在故事的最后,玛丽雅姆与莱拉的故事线穿插进行,从两个人物各自的角度详细的描绘了事情的进展,使故事情节更加紧促,读起来甚至有种窒息感,时刻让我为她们的命运揪心。这也看出了两位主人公不分主次,她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她们两个共同的命运组成了整个故事的结局。
我之所以用这么多篇幅来描述玛丽雅姆与莱拉的友情,是因为她们两个给了我对于友情和爱的新的理解,也是全篇最为震撼我的地方所在。
http://www.dxsbao.com/art/844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