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而随着斯大林的逝世,长期掩盖的一些矛盾暴露了出来,建设社会主义遇到了一系列新问题,毛泽东据此提出“以苏为鉴”,总结自己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毛泽东的理论探索主要集中在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报告、文章之中,毛泽东的实践探索则主要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大跃进、人民公社等建设实践、群众运动中。八大和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是他的建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毛泽东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的,发生的错误和挫折也是很有典型参考价值的。这种错综复杂和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从正反两方面都留下深刻的历史经验,也留下毛泽东的探索足迹。毛泽东晚年尽管有重大失误,但仍不失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留下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在今天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仍有着重要意义。 一、必须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国情是个广泛概念,基本国情还指本国的社会制度及其发展阶段。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详细论述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十大关系,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型范例。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不顾国情实际,从头脑中想象的“共产主义”出发,就必然会犯错。毛泽东在八大前后对这点是有清楚认识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切实际的“赶英超美”等错误。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失误:一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得很短暂,因而不去划分阶段,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二是当认识到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以后,又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如认为是“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等等。这两个失误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既混淆了社会主义较低发展阶段和较高发展阶段,又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界限,而且没有认真分析本国实际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从而做出了一些超越阶段的事情。不从实际出发、以建设激情取代冷静思考,这是导致指导思想“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无产阶段夺取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面临的任务很多,但是哪一项是最根本的,能够带动全局,有一个认识和实践过程。 关于这一点,毛泽东有过正确认识,也犯过严重错误。我国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时间,有过把发展生产力摆到重要位置上,但方法不对头(如通过群众运动或不断变革生产关系)的时候,也有过把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摆在首位,甚至搞“穷过渡”的时候,还有过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巩固无产阶段专政摆在首位的时候。毛泽东“泛政治化”、轻易以群众方式发动全国运动,致使我国在很长一个时期没能集中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和失误。毛泽东关于经济与其他社会因素关系探索的宝贵经验和教训直接成就了邓小平的“一个中心”理论,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要不要进行改革,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人们对它同样有个认识过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认为这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他强调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批评了苏联学术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的形而上学观点,这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开了改革这个闸门。他还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不同意斯大林的“完全适应”的观点,提出了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观点。这些都是正确的,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后来的改革作出实质上的理论论证。 四、必须对理论不断开拓创新 在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与突破。 第一个突破:《论十大关系》。毛泽东突破了苏联经济建设的发展道路和经济体制的束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设想。这个突破是需要有理论勇气的。不光要有深邃的眼光,更需要勇气。现在我们看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道路和体制模式,问题和教训当然是很清楚了。但在那时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又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从一个沙皇统治下的农业占很大比重的落后国家,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数第二的工业强国,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而且在50年代苏联经济的弊端并没有完全暴露。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表现了他的过人之处,开始认识苏联建设上的一些根本问题,并结合我们的建设实践,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十大关系的提出,标志着党和毛泽东在探索一条和苏联高度集中的把重工业放在最重要地位而忽视农业、轻工业的不同的建设道路,他指出的方向,今天看来也是对的。这就是我所说的第一个突破。 第二个突破:“双百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这些问题当然也和苏联有关系,苏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后,使人们看到斯大林的专横、个人崇拜。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想得比较远,他首先想到在思想文化领域应当怎么办,提出了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观点、流派齐放和争鸣。 同时,毛泽东又提出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创造性的突破与发展。 第三个突破:如何使党和我们的领导人在执政的条件下不脱离群众,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毛泽东一直考虑的如何使我们的党、我们的领导人,在执政的条件下不脱离群众,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1957年春天开始整党,提出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就是为了使党不脱离群众。虽然后来出现了复杂形势和反右的扩大化,但共产党在掌握政权以后,无论如何要保证自己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利益,不脱离群众,不能变成官僚主义者。他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办法,如吸收群众参加整党,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办法进行整风,强调干部参加劳动,两参一改三结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等等。为什么后来他赞扬供给制、搞平均主义,包括军队中不搞军衔制,也是要求在生活上大体平均,干部的待遇跟工农差距不要太大,领导层不要太特殊。但是,我认为他把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保持党和人民的联系当作能不能保持住人民民主政权和社会主义的关键,并不断力图加以解决,是很值得注意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突破。 毛泽东的这些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威力。 五、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特点。我们党在执政52年期间,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犯了许多错误。但是,我们党总能不断地总结经验,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诚如周恩来说,我们党是多灾多难,千锤百炼的。 在党取得全国政权以后,党风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它要求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人民群众永远保持密切联系,防止脱离人民群众。我们党三大优良作风是加强党建的重要内容。 总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个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过程。毛泽东的开拓,无论是贡献或教训,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性,仍然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解决。因而毛泽东的理论创造、实践经验、以及他在探索中造成失误的教训,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http://www.dxsbao.com/art/7772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