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主要在探讨“反学校文化”。前半部分的民族志读得较轻松,从一群反叛学校主流文化的男孩的对话里,我了解着他们对学校的态度。对于他们的态度,我既有羡慕称赞的惊喜,又有感叹无奈的悲哀。惊喜的是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猴性“,他们的大胆独立勇敢,敢于抵制权威,他们所拥有的灵活性机动性自主创造性都是我所仰慕的,同时他们对自由对快乐的追求,亦是我所想要追求的。因此,我也怀疑我内心深处是不是也是”家伙们“的一员。但对学校文化的反抗,就会有不可避免的粗暴的语言,对性别种族的歧视,男性气概乃至暴力,似乎又缺少了一些”人性“即人们该具有的一些美德和平等观念,这样来看我与他们又不同,我认为人与人之间该友好相处,礼貌客气是基本素养,人与人的平等也应该是基本观念。
我更带着“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这个问题去读这本书,只是,后半部分的分析读得较为吃力,很失落,没有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吃力的原因,主要是有太多抽象专业名词,作者对“洞察”的界定不理解,还有什么是“工作的无意义本质”“社会再生产”?当然还有更多读不懂的地方,可能中西方文化本身差异也有很大关系。但还是从似懂非懂的大段内容里了解到一些。首先是工人阶级所处地位较低,而学历与文凭是精英阶层对符号的控制的方式,选择顺从循规蹈矩,并不能利于工人阶级群体在资本主义世界中跃迁。其次,工人阶级往往更认同实践的作用,而理论在他们心中似乎是伪装的空洞物。还有,中产阶级子弟与父母之间多是依赖性,而工人阶级子弟与父亲之间是竞争冲突关系,后者的生活会更多自由放任,而缺少前者的规划。这些共同将家伙们推向了“反学校文化”。
“未来从未像制度上的权威设计的蓝图那样清晰可辨。”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在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中实践再生产,并不一定按照预设的方向发展。在学校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正面因素中,反学校文化就是这些正式制度中的偏离。家伙们对学校的反抗,形成了对工人阶级文化的自主性再生产,也使得他们固化了自身的阶级。所以,学校教育是促进了公平,还固化了阶级结构维持了现有秩序,低层级的人的机会怎样值得思考。
另外,更从作者的访谈中,了解到“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初步认识民族志,认为这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方式,更能直接了解被观察群体的处境及心意,甚至有点觉得社会科学说到底还是要去理解人类这一复杂的动物。虽然只是囫囵吞枣,不理解的一大堆,对作者的意思把握也不很清楚,但也是探索的一步。至少学校教育和文化在我心中形象,不再只是让人明白善恶辨别对错,传承人类文明,教给人们经验更好地生活,那么简单光辉了,而也是人们在往后发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秩序的新开口。
http://www.dxsbao.com/art/6760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