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皇权至上”似乎是我们对封建社会特点的最常用概括。然而从万历皇帝身上,却看到了皇帝威风的后面,他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行使权力的被动性。表面来看,一切决定是皇帝旨意,实则在庞大而历史悠久的帝国统治下,祖先言行道德的熏陶之下,制度他不能改造,法律他没力量制订,他只是被期望着成为个性平淡的君主,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力对国家做出贡献,这样最后的决断结果归根结底就成了文官集团矛盾斗争的结果。
文官分为三类,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紧闭双眼的”和“双眼不能闭的”,也就是情操道德在与物质利益的取舍中的三种,也可以说成是对公利与私欲取舍的看法,这是造成文官之间不能和谐的一大原因。也因此,对人事的调节,使得文官集团得以平衡是当时的重要事项之一。
但为了文官制度统一和协调的维持,保持一种法令一个组织,明政府在使行政问题简单化,而不去培养一批技术人员去管理较为活跃的经济部门,这也是造成财政经济凝固化的主要原因。此外,司法从属于行政,在避免技术上的复杂,简化案情疑难,从而使政府的统治得以保持一元化而是文官集团的思想行动趋于一致。据此也可见,四书道德在带给我们启发同时,也在禁锢着传统科举制选拔出来的文人官员集团,阻滞着政府统治的分工细化与完善。但为什么社会大分工发生的那么自然,而政府统治的分工就一再妥协!估计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一定那么容易改变。从明朝看到了一种回复到历史上和理想中的理想社会的单纯,回流至过去,而不是顺应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去创新。此外,文官制度影响下的军事制度也难以发展。
“平衡施政的原则”“中庸之道”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性,但是以孔孟之道固化的一元化思想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百家争鸣”,在不同思想侧重点中增强对问题的全面认识,从而找到施政的平衡点。而不要禁锢在高高的道德阁楼上批评指责一切。
立储问题背后实际上是对宗教性“权力”即让一切决定都合理的权力的争夺,而这场争夺后的结果又是残酷的,涉及到两群人的利益,掌权一方会对另一方痛骂批驳,让他们丧失存在的合理性,自己却拥有批驳别人的权力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钱势。
依靠传统道德形成的成宪规范在维持稳定局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种规范,势必要与正德皇帝一样使得自己的皇帝资格发生动摇而引起天下的动荡不安,也可以看出,皇帝要遵守这种规范,也是皇帝个性不断紧缩从而让位与依靠道德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的过程。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行礼仪”的形式主义弊端和呆板固执缺乏弹性的特点,从而不能随机应变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其实每代人生活时都在处理一些矛盾与冲突,或许当时人已经竭尽所能去处理了,只是我们作为后人站在新的高度回望时能看到很多不足,但谁能说,我们知道这些不足后的今天,我们在处理问题解决矛盾时没有问题呢?我们今天的制度体制或许又要被后人批判了吧。
万历皇帝这个人物形象,还是挺有趣的,小小年纪就继承皇位,接受经书熏陶,虽然因为年纪不得不向臣下的屈服,但也是积极向上正能量渴望有一番作为和建树的年轻人,早年励精图治,满腔热血,后来在文官矛盾纠缠中,在利益争夺中,在道德礼仪规范下,事与愿违从而逐渐丧失了耐心与信心,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摆烂大王”。
从书中了解到的几个人物,无论是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和李贽,他们还是在各自能力内努力改造着社会,希望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个人对于历史,似乎永远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就算如此,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坚持终会有价值,因为在历史这条长河中,在黑暗中你努力照亮的也许是千百年后人的心。那些带着遗憾死在信仰与坚持里的人,都会这么想的。
http://www.dxsbao.com/art/6760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