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所有西方哲学无非就是给《理想国》做的注脚,此话不无道理。确实,在柏拉图的那个民智尚未开启的年代,有这么一群我们姑且称之为哲学家的人在思考着正义,城邦建设,善良等等一系列到现在仍然讨论着的问题,无疑有着开启先河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如此深邃的一部哲学巨著以苏格拉底和许多城邦人物的对话来完成,以带给我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聆听先哲的思想,柏拉图西方哲学奠基人之一的地位不置可否。
柏拉图《理想国》这一著作讲述的是发生在他身边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与几人辩论的故事,他们讨论“真正的正义,理想的城邦,以及正义者比不正义者幸福”等观点,映射了当时希腊世界中人们对于真正美好优雅的生活的想法、人的灵魂与相关政体的纠缠,以及柏拉图个人的政治理想,由此更深一层地探究了正义、技艺与德性之间的关系和审视生活的必要性。但他们辩论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驳倒对方,而是在不断追问中反思自己,得到更深的探索与理解。兼具文学性、戏剧性、政治性和哲学性的《理想国》一书,以虔敬、勇敢、正义、节制为德性脉络,对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城邦社会进行了阐述。
《理想国》中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第一次本狄斯女神的献祭节庆日,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的话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快要开始之前,这时候的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紧张,政治局势微妙,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和不安氛围,雅典国运的盛衰来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在这样的历史处境下苏格拉底及其所讨论的正义、哲学等的作用值得我们去考量。
全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整部书开篇的部分,最开始通过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以及色拉叙马霍斯的辩论“什么是正义”展开,克法洛斯认为正义是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是把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是强权利益。苏格拉底证明了三人对正义的观点是错误的,通过这些辩论,苏格拉底否定了几种关于正义的世俗定义,把正义和其他一些事物严格的分开,告诉人们:正义财货幸福霸权通通与正义无关,它们可以使某些人有正义感,但坚决不是真正的正义。其次,又在苏格拉底和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辩论中讲明了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所谓城邦的正义就是其护卫者的的贫穷,护卫者需要满足勇敢,节制,智慧这三点来不仅保证城邦的社会等级性,又允许合理的社会流动。每个层次的人各安其分,就是城邦的正义。而个人的正义就在于理性,勇敢,激情的平衡与和谐。
第二部分是高潮部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想国”的讨论,在这一部分中,柏拉图通过描写其他人打断苏格拉底的谈话而对苏格拉底进行的一次比一次猛烈而古怪超前的三个问题后苏格拉底不愿意正面回答的方式来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观点,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本书的高潮问题和主要思想,给读者带来了伦理学、哲学以及政治学上思想井喷式的启发,阐述理念论的思想,柏拉图认为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运用山洞论说成为非常经典的思想。
想象有这样一个洞穴,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洞口的光线可以照到底部。有一些囚徒从小生活在这,他们全身被捆绑着,背对着洞口,只能面对墙壁,在在他们身后的高地上有一个火堆,火堆和他们中间又有一道矮墙,沿着矮墙有一条路。经常会有一些人举着各种假人、鬼怪、野兽的模型从矮墙后面经过,囚徒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各种物体投射到墙壁上的阴影。因此囚徒们必然会形成一种共识:墙上移动的阴影都是真实的物体。如果后面的那些举着模型的人在交谈说话,他们的声音又会引起洞穴的回响,这又给那些囚徒一种错觉,声音是阴影发出来的。再假设某一天突然有一名囚徒挣脱了束缚,回头看到了火堆和那些走来走去的人。这时候有人告诉他,他以前的所见所闻都是假的,那么他会如何想呢?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个挣脱束缚的人,面临的并不是自由的喜悦而是世界观的崩塌;如果再有好心的人将他带到洞穴之外,告诉他一切真相后又慢慢帮助他恢复理智,适应新的生活,那么他又是幸运的。再如果洞穴里的囚徒之间有某种荣誉系统,那些擅长识别影像,能够记住影像出现次序的人会受到大家的崇拜。那么,那个逃离洞穴的人还会在意这种荣誉吗?
在我看来,其实洞穴比喻主要是在说现象世界与本质世界的关系。我们所有获得的知识认知都是来自于眼耳鼻舌的观感对现象刺激的反应而得到的。也和柏拉图的哲学观是一样的,认为我们所接触到的现象都是那个客观理念的影子。
第三部分是高潮过后的下降,描述了理想政体的衰败,通过论述城邦衰败中依次经历的四种政体(荣誉、寡头、民主、僭主)来得出“最正义的人最幸福”的结论,具有相当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批判意义。
《理想国》并不只是讲哲学,讲城邦体制,书中也探讨了诸如婚姻,自由,教育,诚信等日常生活问题。相比其中的哲学思想,我们也应该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上的构建也值得我们赞叹。柏拉图以交流探讨的形式,让我们更能理解书中的内容。当然,其中深奥的哲学含义我们不能全部学习和理解,毕竟哲学的海洋无比宽阔,而我们只是刚刚学会游泳。当然我们也可以查询更多的资料,去得到更深的探索。
书中的交流探索到最后结束,但其中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你可以选择相信和接受,也可以选择深入深刻,提出不同的观点,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http://www.dxsbao.com/art/5469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