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师范专业不仅要求教师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更要求综合素养的具备。要强化实践训练,落实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真正走进学校进行实践。通过观察见习学校,我更好地了解到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办学规模、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运行情况,同时,我更深深的体会到了学校规范的制度管理以及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我对教师这一工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教师身上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以及一名教师所需具备的品质、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
山东省汶上县第一中学,我的母校,我们都把它叫做汶上一中,创建于1942年7月,原名“省立汶上中学”,现为济宁市重点高中之一。学校办学宗旨为:管理育人,质量第一;养洁然之气,做博学之人。学校一贯坚持“人文管理,科学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汶上一中高度重视课程的开发,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环境育人。学校追求“校园无空地,处处都有人”的境界,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办公楼、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挂着精美的名言警句,时刻激励学生自律自强,奋发向上。
一、感悟校史底蕴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历史与基本状况、内外部环境、学校文化和学校的运行常规,在暑假期间,我拜访了学校的副校长——刘老师,刘老师向我详细地讲解了学校的历史,运行以及学校文化建设,回忆了学校的走过的岁月。汶上一中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学校原校址在县城孔庙内,占地20余亩,日伪县公署教育科长胡介亭兼任校长。1945年8月日军投降,学校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6年1月汶上全境解放,原汶上中学停办。时年2月,在原汶上中学校址设东平中学汶上分校,郑光充任分校主任。在6月,易名为汶上师范学校。9月蒋军进犯,师生北撤,后并入冀鲁豫第七中学。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恢复汶上中学。次年7月国民党军队败退,学校再次停办。1948年10月,县民主政府恢复汶上中学,贾子贤任校长。11月易名山东省立汶上中学。1951年称为“山东省济宁第二中学”张辛铭任主任委员、副校长,教导主任颜次华,1951年停设师范班。1956年汶上中学办成完全中学,张辛铭任校长。1958年序列为汶上县第一中学。次年秋,高中班、中师班迁往现校址称“一中南校”,初中仍留在城内旧址称“一中北校”。1962年撤销了中师班,稳定了学校规模。文革动乱期间,停止招生达3年之久。1976年改称汶上“五七”大学,教师放下教学业务,参加“劳动锻炼”。1978年,恢复一中建制,并定为地(市)、县两级重点完全中学。2008年,汶上一中与汶上实验高中合校。
刘老师认真地向我讲解着建校历史,我才意识到,虽然高中三年都和学校朝夕相处,但这次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深入地感受母校厚重、久远的历史。
二、学校常规管理
学校运行常规有规范有条理,学生学习与老师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在行政管理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狠抓教育教学管理,大胆探索创新,深化内部改革,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在教职工管理上:学校领导能够不断加强对教育法规,政策理论的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提高,并能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指导工作,并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定期派出老师去优秀学校进行访问学习,并创新自身管理学校的方法,使制度建设在管理中不断修改完善,创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学术交流,举办“青年教师协会“说课展示”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开展高考咨询暨考务工作开放日活动进行外界交流。
在学生和教育教学管理上: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学生考勤管理,制定具有特色的管理考勤模式。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根据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并及时进行调整总结。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成长与心理健康发展。
三、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核心是精神文化,它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长期发展的物质、制度、文化和行为的积淀,是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多年来,汶上一中确立“文化兴校”发展思路,以文化育人,以德树人,形成了“博约相济,仁智双馨”的校风、“修身乐业,悉心育人”的教风、“勤学善思,自主求真”的学风。坚持“管理育人,质量第一;养洁然之气,做博学之人。”的办学宗旨;坚持“博学不穷,笃行不倦”的校训;学校坚持“奠定人生基石,构筑发展平台”的教育理念,实施“资源整合,与时俱进”的办学策略,形成了“博约相济,仁智双馨”的校风、“修身乐业,悉心育人”的教风、“勤学善思,自主求真”的学风。学校一贯坚持“人文管理,科学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以质量铸品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掌握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汶上一中紧密联系“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形势,把现代化电脑机器人纳入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学校创客实验室,在高二年级建立地空探秘社、山地考古社等兴趣小组。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在净化、绿化、美化、规范化和教育化方面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注重卫生风气的养成,培养学生爱护校园草木的主人翁精神,树立净化校园、保持校园卫生人人有责的思想;学校随处可见都是花草树木,根据校园不同地区的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绿化,构建人文化的花园式学校,使学生在课余之时能够更好地走进大自然。校容校貌体现出美的韵味,满足师生的教学、生活、活动和审美需求:教室、办公室、等校园环境的布置,以新颖、美观、大方、实用为原则,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校园内设有大型孔子石雕像,利用灯杆、墙壁、报栏等载体悬挂儒家经典名句。学校完善各种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各种社团、兴趣小组、艺体生活动需要。设置德育展区,先后建设毛泽东生平图片展室、毛泽东诗词摘抄展室、雷锋生平事迹图片展室、双百英模人物展室、孔子学堂等功能室并开展系列活动。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规范制度,规范师生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汶上一中大力推行一级多部制,每一级分为两个级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立体管理,形成了高效运转、扎实推进的管理格局。加强制度建设,突出一个“严”字;创新教学管理,突出一个“细”字;狠抓管理质量,突出一个“实”字。制度的建立是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循,有据可依,有度可评,为逐步实现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文化建设拉动了教育内涵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和谐校园”“全国学雷锋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智慧课堂示范学校”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2017年,汶上一中被评为“济宁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校”,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
http://www.dxsbao.com/art/5252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