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电影《你好,李焕英》中的亲情关系
《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讲述了女主角在自己母亲遭受严重意外之后,穿越回到了1980年代,和年轻时候的母亲相遇而发生的故事。在电影中,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也有对青春理想的追逐,有温情感动的部分,也有喜剧搞笑的部分,眼泪与欢笑充斥着整个影院,情感共鸣做到了极致。
从电影开始放映到快要结尾时,我都认为这是女儿晓玲穿越回去改变母亲李焕英命运的故事,然而等到电影即将结束时,我才意识到这可能只是晓玲做的一场回忆梦,李焕英是这个梦的创造者,弥留之际抚平女儿的自卑和自责。晓玲入梦,黑白镜头慢慢有了色彩,在这个梦里,晓玲帮妈妈买到了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女排比赛没有拿第一,但是在厂长面前露了脸,跟厂长儿子相亲。但当梦境逐渐褪色,母亲的生命力渐渐消逝,女儿看到了母亲一生的走马灯,回到现实,李焕英的心电图变为一条直线。
电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都能够拥有的多个亲密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我们与他人亲密关系的形成都离不开花时间敞开心扉的交谈和酣畅淋漓的互动。
“亲密”如同“爱情”一样,是很难精准定义的常用词之一,我们经常会在日常中提起“我与某人有着亲密的关系”、“我愿意向TA袒露心声”……我们愿意通过自我表露来拉近与他人的距离,但仅仅表露自我远不足以形成心理上的接近感,只有当我们获得同伴的认可和理解,认为对方会关注我们、给予我们回应,亲密感才由此形成。亲密关系是我们与伴侣、与亲人、与朋友、与周围人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的稳定联系,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们寻求认同和归属。亲密互动增加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度,同时拉近了我们的情感距离,这便是亲密关系稳固发展的良好基础。
《你好,李焕英》具有浓厚的情感基础,正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的亲子关系、情感关系和成长关系,使得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回忆是从小延续到大的,永远难以忘怀。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的共情,正是由于:一些人在年少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机会,导致错失了很多想要握住的东西,等到成年之后甚至有了自己的家庭后更加向往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一些人是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希望他们看过电影之后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理解,成为李焕英那样对待孩子温柔和宽容的母亲。一些人是因为已经错过了悔过的机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真正地失去之后,才发现亲情的难能可贵,可是想念也只能存在于梦里。还有一些人是因为看了李焕英教育女儿的方式,联想到自己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对待子女的态度,从而产生共鸣。
电影中大篇幅体现了中国式亲情关系,这是基于血缘而非亲密感形成的一种联系,因为,我们很少与父母面对面坐在一起花时间倾听和诉说,互相了解过彼此。亲密关系与亲子关系相互依存,我们小时候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会影响我们长大以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我们从小与父母的依恋关系与我们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以及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对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潜移默化的、且不易觉察。
中国式亲情最沉重的内核就是“对不起”,然而,愧疚并不能构成“爱”,很多人一生都活在这种亲情的负罪感和羞耻感里,忘记了说“我爱你”,在某种程度上,电影以喜剧的外壳暗含了这种忧伤,用魔幻化的手段,让母女二人都穿越回过去。或许在母亲生前,晓玲与母亲的了解和互动并没有很多,这导致两个人对彼此都会怀有愧疚与自责,当晓玲穿越时空,借此机会与年轻的母亲成为“闺蜜”,在与她的亲密互动中才意识到母亲内心的真实想法,她们在相互补偿中,完成了彼此的和解。特别是对女儿晓玲来说,电影中的她自幼就吃得多、哭鼻子、学习差,让人不省心,但她却总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让妈妈感到骄傲和高兴的那种孩子,甚至就连穿越回去,也是为了完成这一心愿。直到后来,她发现妈妈比她更早穿越后,才在恸哭中明白:在她“不省心”的成长里,妈妈其实获得了很多快乐和治愈。
对每个人来说,爱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沟通是最为有效的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无论是家长的自我表露抑或是孩子的自我表露,没有另一方的倾听和反馈,都不能促使孩子与父母之间产生亲密感。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共同打破对固有“中国式亲情”的刻板印象,在构建家庭亲密关系时,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主动创造沟通环境,尝试去理解对方。
http://www.dxsbao.com/art/5172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