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口部》中整理出了很多以口为部首的字,并且这些字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使得后人得以看到前人超乎寻常的智慧。以口为部首的字如今依旧很常见,这里简要谈谈《说文解字》中口部所代表的意思。
一、与“言、食”有关
“口,苦后切,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1“口”的古文字像人的嘴巴,“言食”指的是言语和饮食,这个“言食”不仅指人类,还包括了动物,直接道出了“口”的自然属性和本质特征。
“唯,诺也”,“唉,应也”,“台,说也”,“呻,吟也”,“吟,呻也”,“嗑,多言也”,“嗷,当作口也,吼也”, “吻,口边也”,这些都是直接与“说”有关的字,除了直接表示说话的字,口部字还有表示气息的语气词,比如“咦”“噫”等,这些虽然不是用于表示说话的实词,但是作为语气词,也都是和“言”有关的字,其实早在先秦,就有直接用“口” 来表示言语之义。
如果说“言”是它的社会属性,那么“食”则是它的自然、生理属性了。“咙,喉也”,“喉,咽也”,除了这些表示吞咽的口部字,还有的是表示进食这个动作的口部字,比如“咬啮”“咀嚼”等,这些都是与“食”有关的。先秦时期的《管子•水地》:“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咀指“含味也”,先民早就用咀嚼来品尝食物,这句话中的“咀”和“味”,一个指的是食这个动作,一个指的是食物,总而言之都是与“食”有关的。
因此以“口”作为偏旁具有语言、言语之义的字的地位在整个《口部》中自然是举足轻重的。文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当然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面镜子。往往越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其在文字的数量上也表现得越为丰富。2
二、与小儿有关
其中有表现小儿的声音、神态等,其中还有利用各地方言的字。比如,喧,“朝鲜谓儿泣不至曰喧”;唴,“秦晋谓儿泣不至曰唴”;咷,“楚谓儿泣不至曰咷”;喑,“宋谓儿泣不至曰喑”。除了与泣有关的字,其他小儿发出的声音也与口部有关,如:啾,“小儿声也”;喤,“小儿声也”,啾和喤字看似字义相同,实则有细微区别,清段玉裁注曰:“啾谓小儿小声。喤谓小儿大声也”,所以王力先生曾说:“对《说文》来说,段注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
三、与鸟兽有关
在《说文解字》中,越是卑劣的事物,其字所排的顺序越靠后,所以在人有关的口部字后面,大多是飞禽走兽。段注云:“自吠篆已下,皆言鸟兽矣。”如吠,“犬鸣,从口犬”,咆,“嗥也”。
四、与古代丧葬文化有关
《说文•口部》:“唁,吊生也,从口言声”。《诗经•鄘风》记载:“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孔颖达疏:“此据失国言之,若对吊死曰吊,则吊生曰唁。”这里指对遭遇变故者进行慰问。后来在唐代特指对丧者家属表示慰问。《新唐书•李甘传》:“如此,未闻执事门唁而书显之,岂树风扶教意耶?”至此与吊没有区别了。
五、小结
在《说文解字•口部》中,作者许慎不仅收集了有关口部的字,还以一定的顺序将它们进行了排序。一是人乃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观点在《说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二是以先自然属性、后生理属性再到社会属性的顺序,三是某些同义字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这些以口为部首的字,大多数与“言、食”有关,而有关“言、食”的意思也流传至今,其余的基本由“言”和“食”引申而来。
口部作为《说文解字》的一个大部首,蕴含了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并流传至今,正是这样一个个鲜活的汉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
http://www.dxsbao.com/art/4346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