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物设计与丁玲经历的相关性
要了解一部作品,必然要先了解作者在写作之前的状态和写作背景,使得人物情节具有出现与存在的缘由。写作《在医院中》时,丁玲36岁,假借一个少女的眼光来叙述整个故事,实际上则可说是丁玲本人在相继经历了丈夫被国民党枪杀、自己被国民党囚禁等磨难,到延安艰苦环境之中对其细致了解后,精炼表现她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另外,由于1938年后丁玲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她的心情也随之黯淡下来了。从西北战地服务团回到延安马列学院之后,丁玲遭遇到了被孤立的尴尬。1938年上半年,康生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公开在党校大会上宣布,丁玲“不是我们的同志”,党校不接受丁玲前来学习。(选自《延安马列学院回忆录》)怀着对环境和人员的不满产生的不信任与失落情绪,陆萍横空出世。随着整风的开展,以丁玲和陆萍这一形象为代表的五四青年的矛盾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了,他们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革命的需要。在整风运动中,丁玲的《我们需要杂文时代》和《“三八节”有感》收到了批评,被批评不该写黑暗,尤其是延安的黑暗,丁玲表现出欣然接受批评的态度。在《讲话》以后,延安知识分子尤其是作家纷纷表示同意毛主席所说的“我很情愿在整风运动中痛痛快快洗个澡,然后轻装上阵,以利再战,”并开始了“改造自己”和“改造艺术”的漫长过程。
我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陆萍,形象是塑造得很立体全面的。她首先是丁玲等五四青年的典型代表,最初争取的是人的独立、自主、强健、个性解放、科学与民主还有包容并蓄的开放态度,但经过现实的打磨和试探摸索后,丁玲以女性话语态度有力打破狭小格局,引导青年突破自我限制,将个人与集体现状积极融合,从集体真正需要的视角投身革命。为了达到更好地共鸣效果,陆萍必须是来自上海产科学校的学生,这决定了受过专业训练的知识分子与陕西农民之间的隔阂。
http://www.dxsbao.com/art/4157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