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主人公身上,他追求的精神象征已经成功了,他充分做到了也展示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到了这种稀有的价值观给自己带来的满足和对他人的影响,然而,他也在时刻矛盾着,究竟该怎么生活才是对的,他鄙视拙劣丑陋的生存方式,但又会疑问,为什么别人可以那样生活地很好,究竟有没有一种人的生活就是不如另一种有价值呢。究竟有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有没有美与丑之分。自己以为的精神追求是不是真的比其他的更值得,他因此寻找答案,展示了全部心里历程。但这本书是没有答案的,读者也不需要答案,也许答案就是没有且不需要它。这就是每个被吸引的读者十分熟悉的心理状态。
第一次读的印象是,我们应当追求神圣的,美的东西,哈利对自我的要求是应当的。比起必需消解、啃噬精神和智力的大部分生活形态,我当然喜欢那枝脆弱、短暂、牺牲,却因承受痛苦而十分好看的花。我反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会有好感的人群,会想要亲近的朋友,都或多或少具有这样的品质。对自我的要求可以带来美感,因为它意味着懂得他人的需求,懂得自我的边界,懂得获取的可耻和给予的快乐。我记得中学时期,那些在公交车上选择不坐座位的初中生,这样既避免了给人让座的尴尬,那会让他们看上去像小学生,也满足了他们与大多数不一样的心态,他们知道大多数人需要那件可有可无的东西。还有那些从来独自背着乐器来回学校的学生,他们生长在普通的居民楼里。她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有着辛苦工作不慕富贵却珍视教育的父母。即便是条件优越的孩子,她们衣着品味光鲜,懂得利人利己,真诚待人。这是我的中学时代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记忆。
对于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人们一向从小就会有感知。比如,不乱丢垃圾,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做好自己的事。再到不对他人造成困扰和伤害,这一切简单极了,然而,却在长大之后,那些简单的生活定律很大程度上不再适用。那种最初始的感知能力被搅散了。人们隐约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美,什么是对,却也没有勇气坚持,因为代价太大了。生活中太多为了获取而不那么体面的行为,对我来说,这种不体面就是丑陋的低劣的。而这就是生和活必然的代价吗。这正是让我痛苦过的命题。我希望的是去除身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物,精神空间,等等。克服身上的不正确和会导致不正确的习性,恢复感知力的指引。由于囤积的本性,人们喜欢多余的东西,把自己的价值投射在所拥有的东西上。这正是使人迷失的地方。
静下心重新拿起厚厚的砖头教材书,突然感觉,这并非我可以选择或刻意追求,而是灵魂原本的色彩与方向,所以不存在挣扎与摇摆,也不会改变与逝去,就是自然而然的本能,是非常简单纯粹的,走向什么样的路都是心灵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成为自己是需要自我发现与找寻的整合过程罢了。也或许我了解的只是自己的感受,通过黑塞反映了出来。谁又能知道呢。但我不会否认黑塞的矛盾和痛苦是美的,每个质疑思考过的人也是,至少我能更坦然的面对半年后、更久后的属于自己的结局。
http://www.dxsbao.com/art/4093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