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巫文化不是必然,也不是偶然。
为何不是必然呢?人文艺术类的学分早在上个学期修满,照理说我应该选择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才不会重复。但暑期选课时,因为隔着时差,凌晨强行爬起来时能选择的范围已十分有限,仅仅是抱着试探的心理,没考虑太多就选了一门自己可能比较感兴趣的课。为何也不是偶然呢?可能是因为巫文化对我来说并不是全然陌生的吧。还记得高一时,每个同学在语文课前准备一个小小的演讲,内容不限,形式不限。而我当时因为喜欢艺术,没纠结太多,就选择了“艺术起源”作为我的演讲主题。有关艺术的起源,向来都是众说纷坛,但演讲时间十分有限,拿出其中一种与同学分享已是仓促不堪了,不知当时是何原因,“巫术说”成了我最后的选择。
我高中是理科生,曾经想成为一名建筑师,来到师大学习学前教育,似乎不是想要的结局,我对纯粹的教育学并没有多大的热忱,对巫文化最初的了解也不始于教育这个领域,所以,我想先从我最热爱的艺术开始写起,慢慢回想起当时做课前演讲时对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
“万物有灵”是当时“巫术说”中最吸引我的一个词,两年后的一天,它以“泛灵论”三个字在某节专业心理课程中出现,重新勾起了我对这个知识的回忆——原始人的世界观是一种“万物有灵”的观点,所有的生物在他们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可以与人进行交感。这一学说的拥护者们认为,原始艺术就是原始巫术的一种。确实,原始时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壁画、雕塑和一些原始歌舞大多具有巫术的含义,例如,在欧洲的洞穴壁画里,动物们常会被刻画在洞穴阴森的深处,显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带有某种神秘的巫术目的;原始歌舞常常被部落中的人用以达到巫术的目的,他们祈雨、祈雷、祈求食物、祈求一切他们想拥有的东西。
由此可见,原始艺术活动明显带有巫术动机,“艺术起初只具有实际价值”,谈不上满足审美上的需求,这个观点对于当时崇拜艺术的我产生了不小冲击,仿佛一个热爱了很久的事物,一下被扯下神坛,堕入凡尘。高一的课程还不算紧张,我选择在课后查找更多关于这个学说的资料,重新建构我对艺术的理解。学说的代表人物弗雷泽在《金枝》中写道,“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而在越来越多的阅读中,我也发现,不仅是艺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教育,也无法脱离巫术的影子。
http://www.dxsbao.com/art/4093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