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被遗失的黄土地的光荣

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 作者:王雅婷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一直以来都备受追捧,老师、朋友、和许多荐书UP主也多次推荐。今日终于捧起该书,也不禁感叹,此书真乃融古今中外知识之典著也。

最初听闻该书书名之时,还曾担心内容太过学术和深奥,不容易理解。然而,我在初读第一章时便被该书深深吸引,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讲解……费孝通先生以其学贯中西古今的学识,将中国乡村的面貌徐徐展开在读者的面前。该书虽然出版于1947年,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也仍不过时,依旧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虽说《乡土中国》是以“乡土”为标题,但其实它讲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在讨论自己的国家,或批评或赞美,或温和或激烈。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建立在对自己议论对象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因此,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便也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乡土中国》共十四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章节与章节之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兼容农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深入剖析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民族性格、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作者从总体上对中国社会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说来说去,研究中国乡村社会都离不开“土”之一字。正如费老在开篇所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何为乡土性?也就是“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个“斯”指的便是土地。正因如此,许多城里人称呼乡下人为“乡巴佬”。虽说这个称呼的指向性并无错误,因为乡下人的确来自乡村,具有长期和土地打交道的人特有的“乡土气”,但在通常情况下,“乡巴佬”这一称呼却是带有着强烈的蔑视甚至侮辱色彩。不过若是细究起来,便会发现这种蔑视和侮辱其实是毫无道理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来自于土地,土地甚至可以被视为中国人共同的祖宗。只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土地不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的人得益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利好,脱离开土地,成为所谓的“城里人”。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城里人”走的太快或太远,便忘记了自己的根原是在土地的,而反过来嘲讽、蔑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了。

若说第一章给了我一个对中国乡村社会大致且清晰的印象,第二、三章中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文化水平的差异的探讨分析,则是给我带来了机具冲击和深刻的思考。从现有的情况看,部分城里人之所以称乡下人为“乡巴佬”,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乡下人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愚”。然而,费老对这种“愚”却有着独特的看法: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也就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正如前文所说,部分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蔑视,是因为他们走的太远太快,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根之所在。在这里我还想补充说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乡下人的知识层面的看不起,反映了许多知识分子的通病,即不“接地气”。许多知识分子自诩学富五车,比他人高级,但在我眼里,这种所谓的高级,不过是他们的偏见。知识从未有高低之分,最终都是要服务个人和社会。乡下人不懂城里人的弯弯绕绕,城里人也对乡下人眼里的常识一窍不通,两者在本质上的差别究竟在哪里呢?无非就是掌握的知识性质不同罢了。真正的高级,不是见过无数的风景,品尝过无数的美味,接触过无数的知识,而是身怀六甲却依然谦逊、包容。

在后面的章节中,费老多次通过对比城市与乡村、西方与中国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深入地剖析中国基层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其中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更是成为经典,即使流传至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也丝毫未损。但该书毕竟出版于1947年,距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书中总结的部分现象在现在看来已经发生改变。以“差序格局”为例。随着互联网的井喷式爆发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已大为改变,且这种改变也已逐渐渗透至乡村,并改变着传统的乡土生活。社交网站和软件为人们构造出一个虚拟的交流环境,自我不再是社会关系的中心;个人主义更是冲击着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这些改变,实际上都在瓦解着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的差序格局,并推动着中国社会向西方的团体格局发展。

正如这句经典的台词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正处于时代的变革之际,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都在慢慢改变,大浪淘沙,唯有适应着才能于新时代弄潮。但无论漂泊多远,我们都是来自黄土地的人,我们的心最终都是扎根在自己的故乡。无论是对于家乡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是对于国家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像书里所说:“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不论走得多远,我们都是黄土地的儿女。

http://www.dxsbao.com/art/3489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为乡村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浙商大学子在这个暑假做了一生难忘的事

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一旅阳光”实践团来到建德的第11天。志愿者们迎着清晨的日光,满怀热忱,来到教室开始了新一天的支教活动。风声、蝉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伴随……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查看全文 >>

童梦十载,山水相约,浙商大学子用十年时间做一件事

7月8日早上7点,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退伍军人服务站内,挤满了志愿者、小朋友和家长们。今天是“一‘旅’阳光”暑期夏令营正式上课的第一天,许多小朋友和家长7点不到就来到了教室。志愿者……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一旅阳光”实践团查看全文 >>

做彼此生命中的一缕阳光, 浙商大学子远赴建德陪伴留守儿童

“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今天是浙江工商大学“一旅阳光”实践团在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支教的倒数第二天,闭营晚会在夏日的蝉鸣中拉开序幕。清晨,志愿者和小朋友们都比平时更早地来……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一旅阳光”实践团查看全文 >>

访三都新和,助振兴之梦

实践队成员通过阅读电子文献、新闻报道寻找新和村的相关资料。在大量的资料中,新和村以它的西红花产业、伞架厂产业、“全国文明村”的荣誉引起了实践队的注意。实践队对建德市三都镇新……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查看全文 >>

知始于行 行成于知 “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实践团实地探寻乡村振兴之路

新和村,是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三都镇下辖村,位于集镇以东2.5公里处,交通十分便捷。7月5日,实践团正式出发前往杭州建德新和村,开启了为期三天的调研活动。第一天,实践团大致游览了村庄……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查看全文 >>

乡村振兴之路中的青春力量 浙商大学子深入新和村探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实践团来到的是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村委会的干部吕桂芳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并绍了村子的大致情况:全村有常住居民户405户,常住人口1430人;有耕地面积……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查看全文 >>

深入调研,数字赋能,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 助力振兴梦”实践团助力

7月20日,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继续在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进行实地调研。建德市三都镇新和村自然环境优越,空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好,是种植……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查看全文 >>

入秀美新和,探产业振兴,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 助力振兴梦”实践团

新和村位于三都镇东南部,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7亩。自然条件优越,全年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拥有柑橘、西红花药材、茶叶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全村共有442户,总人口…… 刘宇畅 浙江工商大学“青春稼穑情,助力振兴梦”暑期社会实践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探寻红色根脉,传承天福山精神——大学生红色文化实践

2025年1月18日曲阜师范大学忆昔启今实践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文化实践之旅,他们走进天福山,深入挖掘这片土地上的红色…

重视社区煤气安全,共筑和谐美好家园

为了提升社区居民对煤气安全使用的意识,预防煤气事故的发生,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2025年1月20日,曲…

寒冬暖行:社区清扫中的青春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其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品质。然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街道上不…

金融知识润童心,安全意识共成长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青春筑梦,荣校报国”社会实践队队员与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文化艺术交流工作委员会,携手黄渤…

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沉痛却又激昂的红色历史

2025年1月19日,曲阜师范大学忆昔启今实践队前往潘家峪惨案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在这里,一段沉痛却又激昂的…

最新发布

接种新冠疫苗 保卫生命健康
接种新冠疫苗保卫生命健康——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上午,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实践队开始了第一…
从唐诗观古今诗韵
林庚先生常说:“我首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名学者。”林庚先生也的确是一名诗人,正是有着诗人的才情和敏锐,他才得以写出《唐诗综论》这样具有无可比拟的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诗歌鉴赏专著。也正因如此…
建立全民免疫征程 需要你的一“臂”之力
建立全民免疫征程需要你的一“臂”之力——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上午,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实践…
实验之旅,奇妙之旅
实验之旅,奇妙之旅2021年6月8日,在许昌学院化工楼实验室开展“靠近太阳队创新”社会实践,队内成员全体参加。队员进行讨论分工保证社会实践的高效进行,学长学姐们分好种类进行实验,当然也有大一的加入实验…
实践科普两共赢,共建绿色好文明
2021年6月27日,许昌学院PVDF复合光催化膜的制备研究及环境市场调研实践小队任务正式开始。光催化技术,尤其是可见光光催化技术,由于其环境友好性和可回收性好,是一种理想的水处理和污染物去除方法。聚偏氟乙…
防疫道路千万条 接种疫苗第一条
防疫道路千万条接种疫苗第一条——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早上8点整,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关于新冠肺炎疫苗…
成一家之言,书古今绝唱 ——读《史记》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在其“类自传”《报任安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单看这句话,并不能感受到其有和特别之处,但若将其放入《报任安书》全文中看,便能感受到…
成一家之言,书古今绝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在其“类自传”《报任安书》中写下的第一句话。单看这句话,并不能感受到其有和特别之处,但若将其放入《报任安书》全文中看,便能感受到…
多元抗疫,了解‘苗’意
多元抗疫,了解‘苗’意——记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1年6月28日,许昌学院化工与材料学校“多元抗疫,从‘苗’做起”防疫宣讲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始了第…
星星之火:建设美丽社区,参加社区清扫志愿服务活动
为贯彻落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吴家湾社区定期开展清扫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清理白色垃圾和积存杂物,改善社区的卫生环境,提高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和健康素质。在社区工作人员分发好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