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怪物的历史从不比人类的历史短,人类生于怪物横行的时代,奇怪的形象很早就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有时,对于怪物的恐惧是一种需要,通过对怪物奇怪,面对怪物所产生的恐惧以及各种联想,对古代人民的生活以及思想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对《山海经》中异兽形象分析及异兽对古代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山海经》异兽 生活 影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异兽是指《山海经》记载的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这些异兽让读者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古时候的生态环境和古人对一些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这些长相奇特的异兽也为众多美术爱好者、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遐想,让大家总是乐此不疲的创造着。山海经异兽图有很多的人绘制过,中国古人有蒋应镐、胡文焕、成或因等人为其绘图;日本有《怪奇鸟兽图卷》;现代也有很多人绘制过众多版本的《山海经》异兽。这些古今中外的异兽图为我们研究山海经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向,也让很多非专业人员从另一方面走进了《山海经》的世界。
从古至今,这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形象一直是为人们所好奇的,人们对他们既恐惧又向往。
但其实看似离人民生活遥远的异兽其实他们也是人类文化中的一部分,或者是说与人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在古时候那个不太发达的时代,人们通过动物或者是一些与异兽相似的动物来判断生活中即将发生的大事件。这些异兽也往往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邽山,
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黄贝;蠃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意思是邽山,蒙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贝;还有一种蠃鱼,长着鱼的身子却有鸟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像鸳鸯鸟鸣叫,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水灾。
二、峳峳
峳峳,《山海经》注:“又南五百里,曰(石垔)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嗥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意思是再往南五百里就是石垔山,……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像普通的马,却长着羊一样的眼睛、四只角、牛一样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名称是峳峳,在哪个国家出现那个国家里就会有很多奸猾的政客。
对于峳峳是何种物种,《中国古代动物学史》认为此兽为现代的鹅喉羚。但也有人认为峳峳是马羚。因为马羚头部像羊,身体像马,有角,尾巴更长,和牛尾类似。
三、䖪鼠
䖪鼠,《山海经》注:“枸状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尾,其名曰䖪鼠,见则其邑大旱。”意思是在枸状山上有一种鸟,它长得像鸡却有着老鼠的尾巴。它的名字叫䖪鼠,见到了它城邑就会有大旱发生。
关于䖪鼠,有两种版本。一种是说它长得像鸡却有着老鼠的尾巴,一种是说它长得像鸡却有老鼠的毛发。其中,《康熙字典》引用时的是“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尾。”而袁珂《‘山海经’校译》取的则是:“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对于“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的记载,有人认为䖪鼠就是乌骨鸡。因为乌骨鸡除两翅羽毛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绒丝状,和鼠毛非常相似。
对于“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尾”的记载,有人认为䖪鼠就是长尾鸏。
四、犰狳
犰狳,《山海经》注:“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峨之山。其上多梓枬,其下多荆杞。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意思是犰狳,是一种长得像兔子,有着鸟类一样的嘴,鸱鸟一样的眼睛,蛇一样的尾巴的动物,见到人就会睡觉,名字叫做犰狳。见到了这种动物就预示着蝗虫即将来败坏庄稼。
实际上,犰狳这种动物,现代也存在。名字就叫犰狳,又称铠鼠。
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它身上的鳞片是由许多细小的骨片构成,每个骨片上长着一层角质的鳞甲,这就构成了它抵御敌人的防护壳。
凭借这身坚甲,把身体紧紧地蜷缩起来,形成一个球形的铁甲团,这就是《山海经》中“见人则眠”的来历。
美国动画《犰狳与猎人》是一部以犰狳为主角的小短片,主要讲述了一只犰狳在森林中被猎人和猎狗追捕的故事。整部动画风格非常可爱,小犰狳更是萌的不像话。虽然被猎人追捕,可猎人最后的结局倒是有点不妙哦~作为一段轻松幽默的小短片,值得推荐。
结尾:综上所述,《山海经》中的异兽虽然长得都奇形怪状,看似让人害怕,非常神秘又恐怖,但其实他们于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出现有的是象征好事,有的是像中坏事,而且最为奇妙的是,《山海经》中出现的这些异兽形象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甚至是在我们现代人民的生活中都有与它们相似的动物,由此看来,《山海经》中的动物形象也可能是对于远古时代动物形象的一些异化或者是在古代动物形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而产生的一种形象。因此山海经中的异兽形象对古代人民生活具有极大的影响。
http://www.dxsbao.com/art/3434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