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背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某个重工业城市,一位下岗落魄的父亲为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并想让其坚持钢琴梦想,而展开的一系列从偷学校钢琴到自造钢琴等关于亲情、友情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影片色调整体偏暗淡,配乐质朴,烘托了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策调整和国有企业结构改革的背景下,大批工人面临下岗而遭遇的生活窘境和氛围。巍然耸立的烟囱独自散发着黑烟直至消失,随之轰然倒塌,象征着那座城市的重工业文明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新兴事物取代。回望那个年代,无数的工人群体为国家工业基础建设付出了自身的宝贵青春年华,而面对社会新发展变革时需做出的牺牲,体现出的万般无奈和感叹。
下岗后的陈桂林,以婚丧嫁娶乐队为生,穿梭在各大场所,却始终坚持让女儿弹钢琴,倾尽所有供其学习艺术。他的妻子无法忍受这种现状,选择离婚并嫁给一个当地富豪,两人为女儿的抚养权而闹得不可开交。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两人分立在一个废弃厂房的两侧,父亲位于破碎不堪的一边,母亲则位于保有较为良好的另一边。通过场景的对比和镜头的运用,分割线似的情景表达出父母间价值观的差异和矛盾冲突的激烈,更深层次蕴含了新旧文明更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选择的自我对抗。
父亲虽然自身条件艰苦,收入微薄,心中却饱含着对生活的向往和音乐的追求,迫于现实原因,不得不用自己的手风琴谋生,但在女儿的抚养上,他一直不含糊,找专业的辅导老师指导练习钢琴。当听到从女儿口中说出:谁让我有一架钢琴,我就跟谁。这个男人第一次动手打了这个自己呵护十多年的孩子,或是冲动,或是怨恨自己的无能,第一次被现实和自己最珍贵的人伤到如此深。但他并没有被打垮,叫上乐队的兄弟姐妹冒险去学校偷钢琴,却被抓住。他慌张到不知所措,可是没有钱买钢琴是既定的事实,心中不愿放弃抚养女儿的期望也始终是块心中的石头。不甘心的他决心最后尝试一次,再一次恳请自己的朋友们帮助,并根据一本年代久远的钢琴制造指南设计开工。当妻子带着孩子来到工厂,孩子父亲脸上重现久违的笑容,用吊车将纯手工打造的以钢铁为载体的钢琴缓缓放到了女儿面前。不完美的钢琴却承载了这位父亲对女儿无言的爱,他给不了最好的,但愿意给出自己全部有的。
在物质文明逐渐丰富的当下,人们似乎逐渐封闭自我,周围被诱惑和欲望环绕,认为钱才是证明自己的唯一价值尺度。但仍有些人心底保留对美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可能他们不是很富裕,却仍愿仰望星空,停下脚步毫无功利性地欣赏沿途的风景。陈桂林是幸运的,他自己无法实现的音乐梦可以由女儿完成,有一群挚友可以倾诉自己的苦恼,陪着自己疯和傻笑做梦。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中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努力追求着别人看起来很傻的事,活得像个孩子一样,不就是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模样。所以当我们心中有梦的时候,请尽力去闯和拼搏,反正趁着还年轻,有试错成本,青春不总是回忆的痛,不留遗憾才是最好!
http://www.dxsbao.com/art/33962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