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也被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育的好坏,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状况。现如今,加强德育是极为重要的。在德育教学中,榜样教育法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方法,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美国近代学者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方式”,“榜样表现出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模式,通过观察,观察者也能形成同样行式的思维和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榜样呢?榜样,常常指一种理想人格。以某个人为榜样,就是领会运用某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榜样人物同主观自我高度融合,在具体问题面前,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形成观念设想,从而指导支配自身的言行。以某个人为榜样,其实就是学习领会这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使自己成为榜样人物的替身。人们常把有高尚品格,能起到表率作用的人,赞誉为“榜样”,以昭示许多人师徒相传他,学习他,因此建立社会形态浩气。如雷锋等人,被社会公认为好人好事学习的事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示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观察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其不仅教给人们成分技能,并提供了将这些成分技能组成新的行为结构的规则。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其一,观察学习是形成抽象的或由规则支配的行为的一个高度有效的途径。其二,抽象的观察学习使判断和行为发生稳定的改变,并以持久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不是仅仅导致对偶尔被示范的行动的模仿。其三,它还能够改变学生探寻的信息类型、加工信息以及组织自己思想的方式。榜样的示范还能够唤醒学生的情感。通过学习榜样,能够唤醒学生关心他人、追求真善美等高尚的道德意识,并可以使他们将这些高尚的道德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榜样给人们的力量不仅是潜移默化的更是深远持久的。这种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能够影响并塑造人的一生。例如伟人的典范,他们伟大的功绩、高尚情操以及光辉高大的形象,对学生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然后对照着典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使自己不断取得进步。例如我们常言道“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便是榜样给我们带来深远持久的影响的生动体现。此外,家长、教师们是青少年们可学习的最近最真实的榜样。家长是学生最先模仿的对象,教师是学生的表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儿童的向师性非常强,教师在儿童心目中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效仿对象。总之,家长和教师们好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等都会随时促进着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信服的“三好学生”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最为熟悉的榜样。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好思想、好行为是学生容易理解和信服的,容易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进而使学生们积极进行模仿和学习。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榜样的力量其实是无穷无尽、深远持久的。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榜样教育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榜样的数量的多而杂,榜样标准的偶像化,负面榜样的影响加剧,以及榜样的认同感降低等方面。以之前大火的节目《感动中国》为例,起初人们深受榜样们的感动,并努力朝向榜样们学习。但后期人们渐渐觉得榜样们太过于伟大、崇高,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他们是自己永远也无法企及的。这些伟大的榜样渐渐与人们的思想意识脱节了。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并不能否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是我们在采取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方法出现了问题。榜样教育的弱化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是榜样选择标准的模式化;二是榜样宣传方式的功利化;三是榜样教育的形式化;四是榜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呢? 首先应该明确目的,选好学习的榜样。明确学习目的后才能确定学习的方向,进而有针对性地选取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前进的巨大动力。在选择学习榜样的时候,不能只注重选择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产生了巨大贡献的人们,也要看到那些身处于我们身边,做出了平凡小贡献的榜样们。这样才不会使我们与榜样之间产生太大的脱节感。同时,教师们要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这样才能让榜样的力量真正发挥出来。在树立和宣传榜样时也要实事求是。在学习榜样时也不能一昧地盲目学习榜样的全部,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们学会鉴别好坏,努力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除此之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们依据榜样行为来调节自身行为,提高修养。
榜样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不仅能够影响人们生活及行为价值观念更能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处事方式和准则,进而促使人们不断地朝着真善美去发展、进步。然而在进行榜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以上的现实问题,认真地遵循以上要求采取正确适当的方法去将这无穷的力量发挥到最大程度!
http://www.dxsbao.com/art/3127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