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浒传中宋江与招安 ——《水浒传》读后感
在我国四大名著中,我独爱《水浒传》,以至于翻拍改编的电视影视作品一部也没落下,也受此影响我从小爱看各种武侠小说和电视剧,一直以“侠女”自称。今天我想谈谈《水浒传》中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形象——宋江,顺便也聊聊“招安问题”。之所以把这个作为话题,是因为《水浒传》最后的招安悲剧结局对于年幼的我来说太过于震撼,以至于到现在想起来也很叹惋。
首先,在《水浒传》中,宋江是梁山泊头号人物,作者施耐庵对他着以重墨,他的性格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宋江这一人物一直都饱受争议,有人说他忠义两全,有人说他仗义疏财,也有人认为他以忠义自居,却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心狠手辣。金圣叹先生就曾说过:“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盖此书写一百七人处,皆直笔也,好即真好,劣即真劣。若写宋江则不然,骤读之而全好,再读之而好劣参半,又读之而好不胜劣,又卒读之而全劣无好矣。”那么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认为宋江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人,在这里我更偏向于从负面来看待他。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若要说他忠,那更多的是对君王的忠,而对于与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而言却是不忠的。宋江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人民受封建剥削压迫因而纷纷揭竿而起,生在乱世的宋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心底的忠君报国思想深入骨髓,始终想靠博取功名来为朝廷效力。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天”乃君王的象征,宋江对于君王和朝廷的忠义在这面“替天行道”的杏黄大旗上显露无疑。在无数次抵抗朝廷围剿中他并未赶尽杀绝,反而优待朝廷俘虏将他们释放,也是在向朝廷示好。当朝廷抛出橄榄枝赦免梁山好汉罪责,一并入朝受封时,宋江立即分金卖市,拆毁房舍以示忠心。招安后征方腊一役,去时108人,回朝时只余27人,何等惨烈,至此我只看到了宋江对朝廷的忠,再无其他。他的“义”不过是假义,只是把“义”作为工具来达到他个人的目的,他利用兄弟们对他的“义”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导致自己最终也落得一切成空、机关算尽被赐御酒毒死的下场。可恨的是,此时的宋江依然不忘用“义”杀害对他最忠最义的李逵。他这颗极其腐朽的“忠心”和虚假至极的“义气”不仅造成他个人的悲剧,更导致108位好汉的悲惨结局。
说到“招安”也离不开宋江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征。在他的身上我们不可否认看到一定的反叛的精神,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上梁山前,是出身于地主阶级吏道纯熟的刀笔小吏,被迫上梁山后,是一个念念不忘招安具有浓厚妥协思想的投降主义者,受招安后,宋江已背叛了农民革命堕落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镇压其他农民起义军的刽子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导致招安悲剧最直接的原因。大家在看待“是否应该招安”这个问题时,不能以上帝视角偏颇而论,我们应该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以及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既要看到招安的合理性,也要反思分析招安悲剧的原因。
首先选择招安我认为有几点原因,其一,宋江等一众支持招安的人起主导作用,压倒了反对招安的一派好汉;其二,考虑到当时梁山泊的处境,若负隅顽抗,也不是长久之计,封建势力毕竟强大,少数人的力量是弱小的,选择招安是为生存,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其三,不可否认的是梁山好汉们一部分存在滥杀无辜的非英雄行为,这也导致日后失去民心与群众基础,即便夺取政权,失民心等于失天下,招安是宋江的选择,是地主富绅的选择,更是失去人心无奈的选择。
对于梁山的招安,既存在人为因素,又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应当客观评价,尊重古人的选择,不应该去用太偏激的眼光去看待。同样对于宋江这一人物的评价,我们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的标准,因人而异,但不得不说,水浒传不仅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故事结构创新独特,具有很高的语言艺术价值,更为可贵的是水浒传中的反抗精神和理想的英雄已经成为了鼓舞后代人民的火炬。它的悲剧性结局至今值得今天的我们不断进行反思。
http://www.dxsbao.com/art/309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