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的历史性转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批判逻辑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篇历史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池超波指出,“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从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是他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矛盾在理论上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导言对黑格尔哲学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辩证批判。其中一点体现在其对待宗教的态度上:马克思在导言中同样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宗教的苦难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意识,它们就是颠倒的世界。”宗教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人们在幻想的世界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却只是去寻找他自身的印象,只是去寻找非人。”人要回归现实生活,在现实中发现自己。德国进行了宗教改革,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然而新教并没有正确解决问题。马克思把对宗教的批判作为对其它一切批判的前提,并将人置于宗教神学之上。“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指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只有彻底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人们才可能看到现实,对现实世界进行批判。“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当法国和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行了全面的产业革命时,德国仍在封建专制的统治下;当英国和法国的无产阶级为寻求自我解放而与资产阶级作斗争时,德国还停留在封建时代。这显然是马克思无法忍受的,于是他疾呼:“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这种制度虽然低于历史水平,低于任何批判,但仍是批判的对象。”然而马克思不仅要批判德国的制度,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又将矛头瞄准了德国制度的抽象继续——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
列举了:1、德国的实践政治派,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该派要求对哲学的否定是正当的,然后揭露其错误在于“停留于这一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也不可能实现它。”2、理论政治派,该派对敌手采取批判的态度,对自己本身却采取非批判的态度。两派各不相关,但存在同一的错误:脱离了实践,把哲学和现实分离!“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消灭哲学。”马克思认为,“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哲学来源于实践,同时服务于实践。而在分析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始终贯穿了辩证法的思想,采取辩证批判的态度。马克思继而提出,德国怎样才能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由此引出了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批判的武器”指的是革命理论,理论越先进,武器就越锋利;“武器的批判”指的是革命运动,即实践。在这里,马克思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固然不能代替实践,但是理论一经人民所掌握(在这里我有个疑惑:马克思为什么说理论掌握群众呢?),就也会产生变革社会的力量,从而开始思考解放德国(变革社会)的实际可能性。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德国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认识到了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即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的重要性。“德国无产阶级只是通过兴起的工业运动才开始形成;因为组成无产阶级的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贫民。”无产阶级因为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所以无产阶级的要求和权利成为社会本身的要求的权利,无产阶级必然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至此,马克思才实现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而“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过了德国现状”则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批判一旦转向了人的问题,就超越了黑格尔哲学。
总之,《导言》虽然写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转变时期,但它开启了马克思超越黑格尔哲学并摆脱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影响之门,成为他思想转向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真实体现。列宁曾说过:“马克思在1844-1847年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而这一过程,是离不开《导言》所展现出的马克思哲学的转向,它为此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http://www.dxsbao.com/art/244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