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至暗时刻》这部影片之前,说句实话,我对这种二战题材的电影并没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在看了半个小时之后,就立马被里面的丘吉尔给圈粉了。
影片以丘吉尔的抉择为主线,他在刚上任的期间就面临最重要的审判:是向德国纳粹妥协勉强维持和平,还是仅凭一丝希望奋起抵抗?在近乎所有人都选择签订和平协议、向纳粹妥协的时候,丘吉尔却试图抓住最后的一线希望,让英国在这个世界上自由而独立地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改变了整个英国甚至世界的历史轨迹与进程,也丝毫不夸张。
影片开头引入了上个世纪的纪录影像,一股年代感扑面而来,镜头一转,喧闹的会议场面暗示着当时英国战况与国情的紧张。张伯伦首相被工党弹劾,急于寻找新的接任人来带领保守党并团结新的力量组建内阁;当时保守党内最深得人心的是外交部部长哈利法克斯,几乎党内所有人都赞同他来接任英国首相这一职位,就连国王陛下也默然许之。但是,谁也想不到,哈利法克斯居然拒绝了众人的请求;后来张伯伦认为工党能接受的只有温斯顿.丘吉尔了,于是在绝大部分人反对的情况之下,六十六岁的丘吉尔肩负着“维护欧洲和平”的使命上任了。
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掌权应该趁风华正茂的时候,那个时候意气风发,年富力强,青春不在的时候,就得靠智慧来证明了。”
严肃紧张的场面一转,一顿丰盛而美味的早餐进入镜头,音乐也变得轻快而活跃。随后,一位女打字员走了进来,秘书在认真地为她讲解丘吉尔特殊的习惯与严苛的要求;这一幕就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知道,主角该出场了。
原以为温斯顿.丘吉尔会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后来才发现,他也有每天喝一杯酒的习惯,他也会在面临敌军猛烈的攻势时而感到束手无策,他也会在向法国和美国求助而无果的情况下焦灼无奈,他也会在英国士兵惨烈牺牲时留下痛恨的泪水,他也会挤进地铁和普通百姓们促膝长谈,他也会在记者的抓拍下摆出剪刀手的pose。这些似乎都只是小事,只是一个人生命当中极其微小的细节,但拼凑起来却使得丘吉尔的形象如此生动鲜活。
“有人说我们注定失败,不,因为注定失败,所以值得一搏。”
对于傀儡和摆设的身份,丘吉尔心知肚明;对于曾经丢人的政绩,丘吉尔心知肚明;对于当时英国陷入怎样惨烈的困境他却只能安抚民众的情况,丘吉尔更加心知肚明。但明知成功被困在失败中命悬一线,丘吉尔仍然选择放手一搏。这样的他,是勇气可嘉却又盲目的,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当时的英国如果跟德国纳粹硬碰硬会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去作战。敦刻尔克的这场战争,就是很好的例子,4000英军不到一天就全部阵亡,无一幸免。
后来,张伯伦和丘吉尔的政敌哈利法克斯以辞职为名,威胁丘吉尔同意签订与德国的和平协议;加上加莱战场失利,联军被困在敦刻尔克,孤立无援的丘吉尔陷入了绝望。这时候
的丘吉尔无疑是怂而无助的,扑在妻子克莱门汀的怀里,哭泣。后来连不喜欢他的乔治六世也开始同情起他来,给丘吉尔提供了参考民众想法的意见,这让丘吉尔决定联合民众与下议院的力量,打算放手一搏,奋战到底。最后,英国终于迎来了黑暗中的第一缕阳光,胜利总会到来。
这部影片转变了原来鸡汤文的传记形式,更加着力地刻画了丘吉尔背后的挣扎、绝望、无助、恐惧,又自然地用细节来体现他的转变——从盲目且愤怒、怂且脆弱,到最后的果敢而坚韧。把战争题材中复杂而又有层次感的内容与主题,清楚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至暗时刻》无疑是精彩的影片。
王尔德曾经说过:“梦想家只能在月光下找到前进的方向,他为此遭受的惩罚,是比所有人都提前看见黎明的曙光。”丘吉尔虽然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所受的困厄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没有经历这些非常人所能承受的压力与挫折,丘吉尔也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了吧。
http://www.dxsbao.com/art/1567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