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或指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斯密的分工理论”,为了更好地阐释他的观点,他举了“把一枚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的例子,即通过较为细致的分工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这样可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与专门化程度。在新闻报道中,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关于它们的报道不能只有一种。为了对各个行业的新闻和信息进行更专业的报道,行业报道悄然孕育。
存在之由
行业报扮演着部委、社团组织、企业集团传声筒的角色,肩负着反映行业重点工作、报道行业重要事件、宣传行业改革发展成就的任务。而与此对应而生的行业报道主要有政治报道、经济报道、军事报道、科技报道、文化报道和娱乐报道等。例如《中国文化报》就旨在权威发布国家文化政策,报道全球文化动态等,专门致力于与文化相关内容的报道。
在最初的行业报道中,它们只负责服务好本行业的受众。《中国商务报》是我国较早的行业报,它在最初就只是致力于报道有关商业的新闻,那些非此行业的受众就难以理解其报道。所以在很多时候,它们的报道就与其他行业互相割裂、互不相关了,但随着行业报道的发展,它们不仅是在各自所负责的领域里向受众传递信息,在很多时候它们也会向外辐射,给非自己所属领域的受众传递一些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信息。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今年的两会其中的政治报道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等许多行业有着一定的存在的意义。《政协委员谈两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和《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公布》报道,前者在报道中讲出了两会存在的意义政治领域的一些变动,如领导换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等。后者在报道中提出政府对过去五年工作的一些回顾,其中从经济、民生、生态等各方面进行讲述。它们再现了部分政治生活状态,对政治领域的一些工作的开展以及工作开展情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政治性来引导社会舆论和传达主旋律。当然,这两篇报道中所提到的有关政治领域的情况对其他行业也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领导的换届对国家其他各行业的方针政策实施会有着一定的作用,就例如经济政策的推行也要以政治为参考。再者,报道中提出了民生和生态方面的一些情况,那么对于这两个行业而言,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参考一下这次的政治报道。
当然,这类行业报的存在对思想引领有一定的作用,把政治上的大事以一种快速简洁的方式传递出来。这使得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能够知晓其中重要信息,例如会上的《代表“把脉”科技发展献智中国跑出创新“加速度”》报道提出从提升原始创新、培养核心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几方面发展,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行业奉献了一条计策。
向其他行业进军
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着交流与联系,使得行业报道有了向外辐射的可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的关系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相应地,这三类行业的行业报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能够相互影响的。所以在进行相关行业报道时也会在无形中向外辐射。
其实行业报道向外辐射不仅仅是因为行业与行业之间存在着联系,它们还面临着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现实。首先,行业报本身的受众局限于某个行业内,它的广告和发行空间,有限受众也局限在本行业内。就例如经济类报道主要与经济消息相关,它的受众大多是一些经济圈的人物,对普通的百姓吸引力并不强。但如果它向外辐射,它的受众范围会随之扩大,对于市场的把握会更为准确,这样也会有利于行业报道自身的发展。《军事报道》是军事行业的报道,它在今年策划了两会特别报道,栏目开设“两会快递”、“聚焦两会”、“岳斌看两会”等小板块栏目。力图全面把握和传播军事议题,基本囊括了会议进展的整体情况.也做到了及时传播和宣传创新。但是,它仅仅局限于新闻报道类栏目中,在节目样态表现上缺乏多样化的传播策略,资源、频道、栏目欠整合,封闭了信息的多样化表达渠道。不能最大化地实现传者的传播意图。
而且如果一篇报道里面都是本行业的信息,没有与其他行业有所联系,人们会觉得它苦涩难懂,但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能够对其他行业有所辐射,那么它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本行业的受众,对非本行业的受众的吸引力也会有所加强。《中国海洋报》是关于海洋事业建设的行业报,它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深入采访海洋事业干部群众,通过七个维度精准聚焦本行业重大改革部署。同时突出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宣传政治思想。
其次,行业报道提升辐射力是深度写作要求的结果,在一篇生动且有深度的行业报道中,它能够在讲清本行业事件本身的同时还能够拓展阐述,这往往会联系和涉及到其他行业。《中国组织人事报》是以人才工作为主要报道内容的行业报。记者们经常深入基层,同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沟通,获取一些更贴近人民生活的信息。在报道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人才政策以及政策如何实施的时候选择开设专业栏,利用行业报的优势将中央政策与社会大众的关注点联系起来,从而进行深度报道。
提升辐射力,一直在路上
在提升行业报道的辐射力的路上,不少行业做出了一系列成效。在做报道时,对行业报道内容恰当的白描的场景描写,把行业的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帮助其他行业读者在阅读报道时如临其境,迅速建立对整篇文章的熟悉度和感情,减少他们对本行业工作者的陌生感,进而增加认同感。行业报记者不仅要深入基层,而且要在海量的新闻素材中挑选出最符合大众口味的信息。《海南省三亚市“双修”报道的实践与思考》是一篇关于城乡建设的报道。在这篇报道中,记者把落笔的重点放在解放路上吸引眼球的骑楼上。通过对骑楼的前世今生进行详细介绍和说明,抓住非该行业读者的兴趣点,来使得他们既能了解到三亚“双修”进程,又可以丰富建筑文化知识。
结合利用新媒体发声对于提升行业报道辐射力而言也是一个可取路径。《纽约时报》是时事类报纸,它在2003年开始创办数字版,2010年宣布主要推行网络版报纸订阅,它在传媒业的权威与地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依然是受众获取权威报道的首选。随后揽获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等多个大奖。它利用新媒体实现转型,不仅保证了受众,还提升了报道的辐射力。
提升行业报道的辐射力还需加强深度报道,树立全局观念。在进行报道时用宏观战略炎光分析新闻事件,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集中主要力量报道核心问题。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后,《中国组织人事报》及时开设“各地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实践巡礼”专版,每期报道一个省区市的人才工作成果,共刊发了32个省区市的人才工作成果。从专业报纸的角度,对各省区市人才工作进行剖析式的深度报道。此外,报纸特别开设栏目“人才驱动创新”,这一栏目报道的重点是地方人才工作如何服务经济发展,总结和发掘典型经验,利用行业报的优势,将中央政策与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在紧跟社会各行各业的热点的同时,深度挖掘了新闻,使报道辐射范围扩大了。行业报道坚持“深耕行业”的发展要求,逐渐体现出“专”和“实”的特点。《贵州交通》是交通行业的报道,它围绕交通引领经济、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两条线,瞄准贵州实施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会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重要环节,推出了一系列关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历程,高速公路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深度报道。利用自己的行业报道专业化优势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从而来提升其辐射力。
行业报道,它不再是最开始产生时的只服务与本行业的报道。在多年的探索中,各个行业的报道早已在无形中主动或被动的向外辐射着,而这种辐射力,也会伴随着行业报道未来不断发展。
http://www.dxsbao.com/art/1465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