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威宁县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的调研心得
“撮泰吉”系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是借吉利的谐音汉字做译名。在彝语中,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游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一些。
"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在撮泰吉中,面具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面具浸透了一种原始的积淀;前额突起,鼻子直长,以明显的猿猴相勾勒了先民的印记。没有眼珠和牙齿,只在相应的部位剜出孔穴以表示眼睛和嘴巴;没有眼珠的空洞,似乎能穿透千年的岁月,人与神、生与死都变得模糊。单纯、稚拙、懑憨、怪诞是"撮泰吉"面具的整体风格。
文化成就了我们,成就现在的中国,可是有的文化却在慢慢的被封进记忆里,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失去它。虽然我住在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彝族文化撮泰吉的地方,但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很多传统文化正在被我们日渐忽略。连我也只能承认对他的忽视。记得我曾有幸在威宁县的大剧院观看过一次“撮泰吉”,虽然已过了两年但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它给我带来的震撼。而经过此次的调查和研究我对“撮泰吉”的了解又上了一层。
在我的调查查阅中,发现不止是我做的不够。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也在日渐遗忘着我们曾经的传统文化。发现传统文化的光芒正在慢慢黯淡,这一传统文化有销声匿迹的危险,这其中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许是现代文化的冲击,又或许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足,但是我们相信,珍宝总会有发光的一天。总有一天传统文化会再焕发光芒,作为贵州人,我们有责任来弘扬家乡文化,从我们做起,从小事做起,我相信这也是这份调查作业的初衷及目的。我希望通过我的这份调研报告,能有更多的家乡人来关心家乡的文化,让家乡文化走出贵州,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让更多家乡青年来热爱家乡文化并以保护家乡文化为己任,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队伍中来。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王奕
http://www.dxsbao.com/xiaonei/770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