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追寻大工红色记忆的历史脉络,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时代精神,勇做大工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前两季实践团先后走访49级校友保铮院士、50级校友王越院士等我校杰出校友。今年寒假,在指导老师戴士焱、杨航的带领下,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第三季)实践团赴陕西西安深度寻访两名电信学部老校友,聆听校友的奋斗故事、探寻校友的家国情怀、学习校友身上的大工精神。
淡泊名利,开拓创新--1949级校友戴树荪教授
戴树荪,大连理工大学1949级校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从事雷达与电子工程的教学和科研,指导硕士研究生,讲授信号理论、数字技术等课程。历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陕西分会雷达导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科电子类教材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教材编委副主任和电子系统教材编审组组长,西安市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
实践团一行人刚踏入戴教授的家门,就看到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戴教授今年88岁,已是耄耋之年,但得知我们是大连理工大学的学生,专程来西安探访他时,老人激动地抬高声音望向我们,欢迎我们的到来。随后实践队员向戴教授介绍了大工及电信学部的发展情况,还向老人展示了他当年编写的专业教材。当老人拿起那书页已然泛黄的专业书,看到最让他难以割舍的“雷达”二字,顿时老人热泪盈眶,紧紧地抓住书不忍放下,不禁感慨万千,回忆起早年的奋斗经历。
戴教授一生低调地奋斗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默默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雷达专业的优秀人才,他为中国雷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亲切地称为—“雷达头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课程是当时雷达专业的必修课,配有当时国内先进的多部军用雷达和实验设备,是由戴教授带领一批知名教授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和科研机制,在国内和军内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1987年10月,在戴教授倡议和指导下,彭学愚取得了医学电子仪器方向的第一个成果,研制出带有专用插件的微机心功能检测仪,将信息处理技术成功运用到我国医疗仪器中,获得当年的电子部科技进步奖。
实践最后,戴士焱老师和杨航老师向戴教授赠送了由实践队员亲手制作的写有十六字大工精神的书法卷轴——“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这是每一个大工人牢记在心的一句话,戴教授更是将它落实在自己的工作上,科研中和生活里。大工的红色基因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戴教授淡泊名利、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将融进新一代大工人的血液中,永不消逝,历久弥新!
难忘师恩,严谨务实--1984级校友刘乃安教授
刘乃安教授于1984年考入大连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移动计算网络组组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和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长期从事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区域网、无线城域网等宽带无线IP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承担过多个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实践队首先就近年来大工电信学部的发展概况向刘教授进行了简要介绍,刘教授听后感慨万分,与我们分享起他本科阶段在母校的学习生活。笑谈到他当年入学时的通知书还是大连工学院,毕业证上却已经是大连理工大学了,见证了学校的一大变迁。忆起入学第一年的11月突降大雪,南北方同学的差异立现,学校当时给长江以南的同学每人发了一张褥子或一件军大衣。当时大工每年都举办7000米越野赛,刘教授曾经还跑到全校10名左右的成绩,如今回想起来仍然不乏骄傲。刘教授谈到他对当时大工一个班一个班主任的政策印象深刻并深受其益,于是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建议也实行这一制度。通过对比他当年身边同学的学习、生活习惯,刘教授向我们强调了大工校风务实、学风踏实的重要性。言谈中,刘教授对恩师、对母校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更落实在行动。在刘教授看来,教师是一个良心活,责任和压力相伴,但却从未后悔。
最后实践队代表大工学子向刘教授赠送礼物,刘教授则表达了他对大工新一代红色筑梦人的殷切期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时刻保持对新技术、新理论的敏感性,学科交叉,更有可能在科研方向上实现创新性突破。”纵然岁月变迁,刘教授身上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的精神却早已融进大工的红色基因,将在新一代大工红色筑梦人的血脉中流淌,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读史明智,以史为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完成对校友的深度走访后,全队成员一起参观了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建设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馆内举办了各种形式的陈列展览,让我们在充分了解了老校友们居住地—陕西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从多角度、多侧面感受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以及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成就。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此刻,作为新时代下的新青年,我们更加理解了文化自信的意义。因为,我们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本次参观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本次实践的意义,感受到了自觉将“大工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使命感。
实践走访结束了,但是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行动却一直在路上。无论校友们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他们内心始终记得母校在人生道路上给予的精神滋养,这种滋养如细水长流,推动着他们不断向前进,在专业领域上、在个人生活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们要主动汲取大工精神的滋养,丰富自身精神内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大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希望更多的大工学子加入进来,与我们一道追寻大工红色记忆,传承大工红色基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69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