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河南工业大学“耕新”实践团队走进开封市祥符区北林村,对继忠合作社展开深度调研。这座隐于阡陌间的农业合作社,以“高价收、低价卖”的助农模式扎根乡土,却在市场浪潮中艰难前行。团队成员通过实地探访、对话负责人与农户,试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困境寻找破题之钥。
沙地里的“红与绿”:助农试验田的坚守
穿过一片刚抽穗的麦田,几座蓝顶钢架棚闯入视野。棚外堆着成袋红萝卜,沙质土壤在阳光下泛着金色。“沙地种西瓜甜,红萝卜洗出来透亮!”合作社负责人王继忠抓起一把泥土介绍。这片分散的70余亩土地,种着西瓜、红萝卜、花生,既是合作社的“试验田”,也是周边千余农户的“标准样板”。
团队成员跟随王继忠走进储存仓库,成堆的编织袋上印着“甘肃”“山东”等字样。“我们从农户手里七毛收红萝卜,八毛卖给商超,每斤只留两分钱代账费。”他拍打着一袋刚封口的胡萝卜苦笑,“去年倒贴了十万,可乡亲们的货总得有人收。”仓库尽头停着辆旧货车,挡风玻璃后贴着万邦市场A15区9号的通行证——那是合作社在省内最大的销售窗口。
“留守老人一天挣两百,可厂房卡在红线边”
午后骤雨初歇,十几位老人戴着草帽在分拣区忙碌。68岁的李奶奶将红萝卜码进塑料筐:“刨得快一天能装40袋,挣两百多块钱。”合作社常年雇工上百人,九成是周边村庄留守老人。分拣台旁的水泥地上,散落着不同颜色的肥料袋。“这是俺们试出来的配方。”王继忠踢开空袋解释,“先拿自家地做试验,效果好再推给农户。”
当问及发展瓶颈,他带团队走到一片撂荒地前:“想建分拣车间,可耕地只能种粮。”田埂边的简易棚里,两台洗菜机正在轰鸣作业。政府去年拆除的违建废墟上,野草已长到半人高。“要能批下5亩建设用地,我能把收购量翻三倍。”这位80后新农人望着麦田尽头,眼神里混着不甘与期待。
百万流水背后的“生死局”:市场锁喉下的助农长征
账本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年采购成本115万元,肥料支出占四成,净利润常年趋近于零。“抖音直播被封,只能开车跑全国找客户。”王继忠展示手机里各地客商的订货信息,“山东要10斤装,长沙订5斤礼盒……”合作社五人团队中,三人常年在外奔波。
谈及未来,他摩挲着营业执照沉默良久:“再难也要扛住。我们停了,周边几十公里的农户就得被压价。”暮色渐浓,工人们骑着三轮车散去,仓库照明灯次第亮起。实践队员离开时,王继忠仍蹲在地头查看西瓜苗长势——再过两个月,这批沙地西瓜将通过合作社的渠道,出现在六个省份的超市货架上。
“他们像毛细血管连接着农户与市场。”实践团指导老师感慨。据悉,团队将把调研结果形成报告,重点聚焦农企建设用地审批困境与供应链优化方案,为地方政府制定新型农业主体扶持政策提供参考。在这片充满张力的土地上,青春智慧与乡土情怀的碰撞,正悄然孕育着破局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67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