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上,夏河沟村只是一个小小的坐标,然而,绿油油的麦田之间,一座座白色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格外引人注目。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产业,试图闯出一条致富路。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助村毓秀催花绽,润社涵情引福临” 实践队队员李明珠听闻村里有帮农户摘柿子的志愿活动,毅然加入了前往夏河沟村大棚的志愿服务队伍,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到夏河沟村,放眼望去,白色的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野间,如同一片片被遗落人间的云朵,静谧而壮观。怀着好奇与期待,实践队员跟随农户走进了西红柿大棚。
在这之前,实践队员先帮李大爷把货车拉来的包装盒拿下来运到棚里,为采摘工作做好准备。完成后,李大爷考虑到西红柿容易弄脏衣服,便为大家提供了工作服,随后大家进入了大棚。
踏入大棚,温热潮湿的空气裹挟着西红柿特有的酸甜气息扑面而来。翠绿的藤蔓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红通通的西红柿宛如一盏盏小灯笼,在绿叶的映衬下格外诱人。
图为实践队员帮助农户采摘蔬菜。
农户李大爷是这片大棚的 “守护者”,他热情地招呼实践队员,眼神里透着对土地和作物的深情。“孩子,摘西红柿可得有窍门,既不能伤了藤蔓,又得保证果子完整。” 说着,他便示范起来,粗糙的大手轻轻握住西红柿,手指微微一掐,果蒂便轻松分离,熟透的西红柿稳稳落入掌心。实践队员依葫芦画瓢,小心翼翼地靠近藤蔓,可刚开始,总是掌握不好力度,要么摘得太慢,要么不小心弄破果皮。李大爷在一旁耐心指导,反复几次后,实践队员逐渐熟练起来,双手在枝叶间穿梭自如,一颗颗色泽鲜艳的西红柿被轻轻采下,放入竹篮,心底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实践队员独自一人穿梭于植株间,小心翼翼地按照所学技巧采摘成熟果实。起初,动作生疏,速度较慢,时不时还会不小心碰落未成熟的果子,但随着经验累积,越发娴熟,采摘效率逐渐提高。长时间弯腰劳作,腰酸背痛在所难免,但看着篮子里满满的 “红宝石”,满心的成就感驱散了身体的疲惫。
采摘过程中,实践队员严格按照农户要求进行质量把控。将有病虫害、畸形或破损的西红柿单独挑出,避免混入优质果中。同时,根据西红柿大小、色泽进行分类装箱,确保送往市场的每箱西红柿品质一致,为消费者提供最佳口感与视觉体验。农户强调,优质农产品形象关乎大棚声誉与销路,容不得半点马虎。实践队员的另一个任务是铺箱子,以供其他人分类装箱,更好地完成卖柿子的任务。
大棚内,志愿者们与农户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人负责采摘,有人搬运装箱,还有人协助清理残枝败叶,维持大棚整洁。劳作间隙,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生活趣事、交流农业知识,欢声笑语回荡在大棚每个角落。农户讲述着大棚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艰难起步、摸索种植技术,到如今产量质量双提升,言语间满是自豪与感慨;志愿者们则带来外界新鲜资讯,为大棚发展建言献策,不同思想碰撞出智慧火花。
在夏河沟村大棚做志愿的这段日子,实践队员收获的不仅仅是劳动的快乐,更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看到了乡亲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颗西红柿背后,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每一个微笑背后,都藏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如今,虽已离开大棚,但那段志愿服务的经历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实践队员前行的道路。让其懂得,青春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乡村振兴的梦想,不在远方的高楼大厦,而在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未来,无论身在何处,实践队员都将怀揣着这份温暖与力量,继续为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更多的希望在田野间绽放。因为,那里有永远的根,有无数个如李大爷般朴实勤劳的乡亲,正等待着、盼望着,用双手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6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