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目标定位
作为庄子故里、中国楹联文化县,蒙城县承载着道家文化精髓与皖北民俗传统。本次实践响应团中央”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依托校团委”文化传承青春行”项目,重点围绕尉迟寺遗址文化、庄子思想、剪纸非遗技艺三大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文化宣讲、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开展为期26天的实践活动。预期目标包括:整理形成1套地方文化档案、开展5场社区宣讲、制作3部短视频传播物料。
二、实践内容与实施路径
(一)文化资源系统梳理
组建6人调研小组,走访县博物馆、文化馆获取文献资料23份。重点考察三大文化载体:
1. 史前文明遗存:尉迟寺遗址出土的”中国原始第一村”陶器群,其鸟形图腾与龙山文化关联性
2. 哲学思想脉络:庄子祠现存明清碑刻17方,其中《逍遥游》碑文体现的”天人合一”生态观
3. 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拜访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李淑芹,记录”蒙城剪纸十二技法”核心工艺
(二)立体化传播矩阵构建
1. 线下宣讲:在城关街道、庄周社区举办”庄子智慧与现代生活”专题讲座,累计受众280人次
2. 数字转化:制作《寻迹尉迟寺》MG动画(播放量3.2万)、剪纸工艺短视频(抖音点赞1.5万)
3. 文创开发:设计”漆园旧事”系列书签,融合鲲鹏意象与剪纸纹样,首批试制500套
三、实践成效与价值认知
(一)文化传播维度突破
通过对比2015年县域文化认知度调查数据,青年群体对本土文化知晓率提升27%,其中庄子”无用之用”哲学思想在社区治理中的现实转化案例引发热议。短视频《剪纸奶奶的守艺人生》被”学习强国”安徽平台转载,形成二次传播效应。
(二)个人能力立体提升
1. 专业实践:将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应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完成3款文化衍生品建模
2. 社会认知:深入理解文化传承中的”破圈”难题,如传统剪纸纹样与现代审美适配度问题
3. 情感联结:在采访83岁的唢呐艺人马玉山时,深切感受到民间艺术传承的代际断裂危机
四、问题反思与优化建议
(一)现存短板分析
1. 传播深度不足:短视频平均完播率仅41%,内容呈现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倾向
2. 参与机制缺陷:社区宣讲参与者中60岁以上占比65%,未能有效激活青年群体
3. 资源整合局限:未能建立与蒙城二中、庄子研究会等机构的常态化合作机制
(二)改进策略构想
1. 内容生产升级:开发”庄子思想解谜”交互H5,运用AR技术复原尉迟寺聚落场景
2. 传播渠道创新: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开设”青年说文化”广播专栏,建立长效传播平台
3. 传承机制建设:推动成立”高校-非遗传承人”结对计划,建立技艺传承数字档案库
五、实践启示与未来展望
本次实践深刻揭示:县域文化振兴需要构建”传统内核+现代表达+青年参与”的三维体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成为文化基因的解码者与转译者。建议校地合作设立”蒙城文化创新工作坊”,系统推进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让尉迟寺的陶器纹样走进现代家居设计,使庄子的逍遥哲思赋能当代心灵建设。
队长:汪笑阳 队员:徐嘉琦,王志成,华宝康,张同兴,李畅伟 指导老师:从婉露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244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